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23的文章

什麼才是一個在講堂上課的理想狀態?一種流注其間可以「興發共感」的「情感」或「心流」(flow)或氣流

圖片
  今天 ( 二○二三年四月二十八日星期五 ) 早上八點十分在 106 教室上【電影美學與人生哲學】,內容依序為 : 1.   【阿成】宮崎駿最另類的作品《紅豬》,現在才知道寓意深刻 2.     (278) The Art Of Walking Scene 3, John Francis - YouTube 3.   《風起》預告 4.    The Wind Rises final scene 什麼才是一個在講堂上課的理想狀態? 兩個小時其實是各種觀念的冒險。是一種自由的創作、即時發揮機智的 一種藝術技巧, 也是一種整個生命隨著教材不斷延伸與深入的一種高度投注 . 。 好像你把教材加以活化,存在化,與一個真實的自己相結合,去闡述一個既是個人,也是時代、歷史所共同結合的趨於整體的面向, 雖然是教材中的對象,卻已經跟主講人高度融合在一起與相互呼應。這或許是今天上課相當不同,甚至令自己難忘的地方。是的,我想起日前看到介紹康德三大批判的一句話: 擺脫成見(例如迷信)、擴展思維(站於每個他人的位置感受與反思),並結合兩者、反覆熟巧,向內取得與自我一致的思想準則。人的自由,也才成為塵世生活中的「事實」。 ⠀ 首先,是本班以工學院男生為主體,並且是因應某同學在兩週前的邀請,希 望我談日本動漫電影, 所以我想應該介紹宮崎駿作品中最重要的一兩部。於是映入引入眼簾的,是我選擇十七分鐘 《紅豬》 的一個極佳導讀檔。 並且劇中人物波魯克在其時代所遭遇的愛情、友誼,以及戰爭,並最終讓自 己成為一隻「豬」與又重回「人」的心路歷程。 但我更想談的!是如何從這部動漫中,讓自己成為亂世中一個理想男人 的神話,既可以滿足這些年輕人對於自由、獨立的追尋,以及過程中, 藉著人物角色介入來營造自己理想可能的日後人生態度。 當然 《紅豬》 的理想色彩十分濃厚,其心路歷程,我告訴同學,更可以作為許多女子內心嚮往的目標與渴望的對象。宮崎駿所描繪這樣理想男子的特徵,是出現在紅豬與吉娜的友誼之中,還出 現在紅豬他的反法西斯的態度,以及跟菲奧之間的忘年友誼,並竟然對其透露 出自己不為人知變為豬的內心秘密,最終還在一場激烈戰鬥中,挽回了菲奧,並再次證明 了自己一直是那一隻亂世中偉大了不起的紅豬。 這是一種男性英雄的神話。 對一個才 20 歲的男人,更可以看到自己日後 10 年、 20 年、乃至30年,是否還會是一隻可

【生命教育教師成長研習活動】第一場【藝術美學與生命教育】的研習會之 紀錄稿

圖片
  今天是 4 月 27 號, 下午三點在通識中心會議室舉行 【 生命教育教師成長研習活動 】 。第一場 【 藝 術美學與生命教育 】 的研習會。由林友棻老師報告【 戀愛學分 -- 親愛的孩子,請先在團體中結交異性朋友 】,與林則雄老師 報告【 沙甫士布利 沙氏之理性美學與其藝術教學應用 】兩個主題。 友棻老師以自己從談戀愛到結婚漫長的旅程,一種屬靈的信仰之旅,來見證 了對於時下年輕人在交友、戀愛,乃至結婚,她對建國學生所做的協助、思考,以及實踐。可 以看得出來這是她有著強烈信仰見證的一份報告。 在討論中楊斐芬老師則提出時下年輕世代,尤其對於結婚已經有著不再視 為是可以作為戀愛的延伸與歸宿,甚至對於結婚的形式已經有完全不同 的面貌,只能說宗教信仰式的戀愛結婚只是現代多元中的單一現象。 我則強調信仰是屬靈這個成分, 它的宗教式信仰是要放在有數千年歷史的有神論的信仰脈絡裡 ,從舊約聖經一路探討下來。這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我還想到是史作檉先生的《極樂園辯證 100 條》這本書裡面,對於從猶太教 與基督教之後的基督宗教信仰的描述,最終不斷地回溯、導源這種信仰最原始 神話所帶出來的一種存在維度更深基礎的一種屬靈的經驗。我想這是我給友棻老師的一個回應。應該也是一個比較恰當的回應。希望沒有太誤解她背 後的 「 屬靈 」 的經驗。 第二場林則雄老師導讀英國經驗主義洛克時代的一位哲學家 沙甫士布利 他的美學 思想,是駕馭在一種理性對於上帝存在的堅定信任中,並且把大自然 萬物作為造物主的美妙設計,並透過人的 「 情感 」 的協助、培養、去努力達成重 新回到一個整體和諧一致的神學主張。 我在回應的時候,則提到林老師的進路似乎是有感於在現代與後現代對「 人 」的 存在有太多不足之處, 所以他會在偶然間,讀到了 一位 理性時代的哲學家、美學家他那一種和諧 一致圓滿,並透過情感作為仲介,介入的美學思想,尤其跟中國古代哲學強調透過人 的努力,所謂 「 贊天地之化育,與萬物參矣 」 ,的這一種思維上可以相互呼應,並都得到一 種以 「 感情 」 為主軸看法。 因為林老師很善於做言語表述, 所以我應該大致能夠了解他的進路。而我做結語的時候,也做了一個 近現代哲學史的掃描,特別講到康德哲學所繼承的經驗主義與以 及理性主義,而達到一個調和的高峰,並且在他三大批判裡面,以第一批判 來檢視人類的認知功

「五十而知天命」是一切之關鍵

圖片
  一個人,只有在 「 下學而 上達 」 的過程中,不斷存在地意識到各種 「 形式(知識)表達 」 以及 「 生命實踐 」二者之 間 「 其義難知 」 的 「 矛盾邊界 」 時,或用孔子的話,就是 「 五十而知天命 」 , 他才能夠去面對宇宙、與歷史、與人生中,來自於自己(自知)最真實與極致所見的各種面貌, 並且勇於去面對 「 承擔 」 這種 「 知天命 」 當中所不斷呈現於人 「 自身 」 中的各種的最真實的事物 。例如此時孔子就會說出 「 天生德於予,桓魋其予何 」(面對危難 來自於天 之自信) ,就會說出 「 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 」 ( 面對危難 來自於歷史 之自任 ) , 會說出 「 逝者如斯,不捨晝夜 」 (面對自然、天地) ,或說出 「 朝聞道,夕死可矣 」 ( 面對自身 ) ,會說出 「 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不知老之將至 」 ( 面對自身 ) ,會說出 「 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 」 (面對自然與世界) , 就會說出 「 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 面對 天人之自信) ,會說出 「 十又五而志於學 」 ( 面對 自身 ) 等等等等, 等這些看起來完全不符合現實之物,而且很難了解之物, 到底孔子的真正意涵為何? 其實這些重要的存在更真實的領悟,完全必須建立在上述這種近乎 「 五十而知天命 」之 「 德 」 的維度中,並才能夠有所理解史作檉先生 《 憂鬱是中國人的宗教 》 這本書, 到底就是在建立這樣的一個廣大生命存在與嚴謹精確思考的追尋背景與維度中, 去寫出這當中如此眾多環節、細部、層次、結構、維度。如所謂的自然、宇宙、 人生、生命、歷史、政治、道德、禮樂、美學、藝術、數學、意志、自知、空無、情感、形上與形下、 理想與現實、觀念與形式、整體與部分等等, 都可以在上述的背景中加以把握。

聯合大學周璧蘭/周德榮老師應楊斐芬老師在413教室演講.....

圖片
  今天 ( 二○二三年四月二十五日星期二 ) 早上在 311 教室上觀光系【歷史與人生】課前,先重讀史先生該書第四章〈 哲學介於觀念與表達之間 — 情感是唯一的存留物 〉。這是該書最長也算難的一篇論著。這是因為有感於閱讀時突然觸動了與汪先生「生獨層」的比較與思考。於是就在 34 堂考試期間,寫了一段對兩先生的感思。 史、汪二先生對生命結構與層次的反省應該深入比較。例如何謂「 生獨層」?尤其從「生趣層」(因對象的極致表達而發現其糾纏、 交雜)的四門(情趣、理趣、意趣、 信趣, 或應該不止 )而求其「基礎」所上轉,或內轉, 所「去對象性」的「 生獨層」中的「象韻層」與「平鏡層」,其實就是史先生所說的, 也就是從「對象知識的無終極性」 ( 與無自體性 ) ,而上轉或內蘊至「美學生發」的「 人自身」的 「純粹情感」或「意志」 。再發現此「一己」(小我)之 「 純粹 」 ,或「 生獨層」也是「無終極」 ( 因為是 獨歛 ) ,再上轉到更大後設、更具基礎、更具終極性的「大我」的「道德」 乃至「宗教」的更廣大而依然是 「 無極 」 之歷史、自然、與大群,並在這裡帶出了近乎宗教般的 「 仁愛 之情 」 ,也就是汪先生所說的 「 德層 」 。 並於第一堂補做期中測驗,並出兩題: 一、閱讀《孔子決戰春秋》電影定格 PDF 教材,並選擇自己喜歡的定格。 二、上網閱讀《論語》章句,並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 之後,第二堂先把同學試卷逐一檢討,對有些同學的答題內容表達驚訝與感激。之後複習《悲情城市》預告片與侯孝賢的終身成就獎。尤其播放那四分多鐘十分精采的好友受訪內容,十分難忘。 中午周璧蘭/周德榮老師應楊斐芬老師邀請在 413 教室演講後,到中心午餐,並與我(是楊老師指派我)一起聊到三點。周老師是 2008 年前後停雲書會與汪先生時所認識。但我們至少十年沒見面了。然她的神情、氣色都比以前好。她並於明年七月退休。於是在一點到三點就是我們兩人在聊天。一如往常,我問了她很多問題。於是兩小時下來,我比以前更了解她的心路歷程,與不為人知的一面。當然這也是她願意放下與敞開。雖然這次沒有錄音,但我相信自己大多都有記住她的話。 如我們談到《丹麥女孩》、如她喜歡藏傳文化(曾擔任漢藏學會的秘書長)、以及對人類學(如考古人類學、宗教人類學、社會人類學、原住民文化等)十分有興趣、還有改變性別的

第五章 人如何走上一條哲學道路 第五節 結論與形上道德之可能性

圖片
第五章 人如何走上一條哲學道路    第五節 結論與形上道德之可能性 一、哲學的本意與目的在於生命的完成,而不是知識之獲得,反之,一切知識或其他事物的存在,只不過是在人類完成生命之這一條艱巨的道路中,說必呈現的一種繁複而人為化的驗證的過程罷了。 二、生命之完成在於道德,但道德的存在,在人來說,卻並非一個目的性的行為規範之物,反之,他卻在於超越一切種類之有形無形之物,而成為一個生命之至高無上之理想的追求,因之,至少它要依靠我們在前面所言三種囊括時空之具體領域,以為其真實的基礎與保障: 一、將生命追求倒底之美學性情感之深度。 二、將生命擴大與極限之歷史性時空之廣度。 三、將生命表達與方法性之極限的精確度。 若三者若缺其一,均無以言真正屬於現代哲學中形上道德之高度的本義。 三、中國哲學的本質或中心,在於道德或形上道德,但其本義既非形式之行為,更非教條,反之,而必是以深度哲學以為其基礎的。但哲學及高度發揮,與其終極的方法上來說,就是形上學或形上辯證。所以說,他同樣也必須以以上所言美學之深度,歷史之廣度,與方法或科學之精確度以為起根本,否則中國哲學或道德,不是流於浮淺之情感用事,便是模凌期間,或以浮淺之科學而獨斷其間。我想這也是我們今日將中國哲學所必須要極切注意之事。 四、在今天,西方文化,已成為世界性之文化,因此今日講中國哲學,若不及西方,那也是全然不可能之事。若以方法言, 近代西方起自於代表性之萊布尼茲與牛頓,其實這就是以極限與函數而開展之無限變化的運動世界 。若以希臘哲學而言,這就是一種BECOMING之世界。但在希臘哲學中,BECOMOING仍有BEING,以為其互補,乃得以完成一個高度統合心靈的哲學智慧。但今日者,數學以物理,與其方法上,可以說已達到其極,但在另一方面,卻又矛盾付出,不得宇宙與知識之真極。凡此種種,面對了這樣一個方法與技術如此發皇的時代裡,吾人果欲求得一哲學智慧,以完成生命或心靈世界之本質者,若希臘哲學或基督教精神仍可以為法。那麼在另一方面,我們將會發現中國哲學中,形上道德的包容、具體而深邃之精神,當更是一種附合於現在要求的超越世界。 五、科學本身並無法完成一個高度的道德世界,它需要依附於科學要求之新形上學的存在或完成以為其基礎。同樣的,中國形上道德的再現,也必須要有依附和與現代要求的新型上學之存在與完成才行。因此

《憂鬱是中國人的宗教》第一章〈憂鬱是中國人的宗教〉第六節到第十節

圖片
  二○二三年四月二十二日星期六早上,趁九點上課前,在八點左右,把《憂鬱中國人的宗教》第一章從第六節朗讀到第十節結束。 今天 ( 二○二三年四月二十四日星期一 ) 早上至中午把《憂鬱中國人的宗教》第一章從第六節到第十節共六千三百餘字給校正一次。 第一章 第六節   頁 27-30 從一個超絕物去推論所有,絕不是中國哲學的本色,同樣的,任何現象或現實世界中,個別事物的探索和追求,更非中國哲學之所好。反之,中國哲學的根本要領,卻剛好在二極之間,尋求一個完全屬於人自體的處理此二極事物中的最大完善之可能基礎。即一種完全屬於人本身的存在性的完成,亦即一種完全屬於人本身的存心、觀念、或原型之確立。甚至與我們直接可以稱這種存心的人,為一原型之人, 因為他不但是一切因人而有之物的可能者,同時他也是一切因人而有之物的真正基礎 。但是實際上,在許多的情形中,人對於中國哲學的態度並非如此,因為不知有多少人,在稍讀過五點中國哲學之後,便以為獲得了一個超絕物的依憑,另外又不知有多少人,把閱讀中國古典哲學的所得,直接應用於現實生活之中,並為其規範。 當然所有這一切的事物,均無可厚非。但到底這並不是一種以哲學看哲學的本色。甚至更非中國古典哲學的本色。因為所謂超絕或現實、現象,實際上絕非人可真盡之事物, 反之,哲學之所求,往往就在對此二極,所完成的最完善的了解的基礎。或就是這二極變易系統中的最為迫切的處理與可能 。中國之古典哲學亦然,一不在超絕,二不在實用, 而在於面對一切可能中的人自體的基礎奠定 。同時中國古典哲學中所謂的變易、自然、或道德,無一不是在此一基礎上,一一導出的。 總之,哲學絕非有文字而得其究竟之物。書上言乾坤天地,未必就可以以乾坤天地視之,變易亦然。我們試想看,天地若不以變易,又如何而呈現?同樣的,變易若不藉著天地,又如何言之?但是人就此就真正可以窮天地與變易了嗎? 還是說永遠只有天地之名,並且永遠只能得一部分的變易之真實呢?頁 27-28 同樣的,哲學本身的存在,亦復如此。如果說, 根本沒有一個存在性的人的基礎可言,又有何形式或言論上的天地變易可言呢? 但每逢當我們一旦真正言及天地變易之事實,又何嘗不在於人的存在以外的呢?凡此種種,一切只要是屬於真正哲學之類的事物,它絕非任何文字可了。而這種情形,若對於中國哲學來說,尤其如此。 因為中國古典的哲學家,知道的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