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教師成長研習活動】第一場【藝術美學與生命教育】的研習會之 紀錄稿

 


今天是427號,下午三點在通識中心會議室舉行生命教育教師成長研習活動。第一場術美學與生命教育的研習會。由林友棻老師報告【戀愛學分 --親愛的孩子,請先在團體中結交異性朋友】,與林則雄老師報告【沙甫士布利 沙氏之理性美學與其藝術教學應用】兩個主題。

友棻老師以自己從談戀愛到結婚漫長的旅程,一種屬靈的信仰之旅,來見證了對於時下年輕人在交友、戀愛,乃至結婚,她對建國學生所做的協助、思考,以及實踐。可以看得出來這是她有著強烈信仰見證的一份報告。在討論中楊斐芬老師則提出時下年輕世代,尤其對於結婚已經有著不再視為是可以作為戀愛的延伸與歸宿,甚至對於結婚的形式已經有完全不同的面貌,只能說宗教信仰式的戀愛結婚只是現代多元中的單一現象。我則強調信仰是屬靈這個成分,它的宗教式信仰是要放在有數千年歷史的有神論的信仰脈絡裡,從舊約聖經一路探討下來。這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我還想到是史作檉先生的《極樂園辯證100條》這本書裡面,對於從猶太教與基督教之後的基督宗教信仰的描述,最終不斷地回溯、導源這種信仰最原始神話所帶出來的一種存在維度更深基礎的一種屬靈的經驗。我想這是我給友棻老師的一個回應。應該也是一個比較恰當的回應。希望沒有太誤解她背後的屬靈的經驗。

第二場林則雄老師導讀英國經驗主義洛克時代的一位哲學家沙甫士布利他的美學思想,是駕馭在一種理性對於上帝存在的堅定信任中,並且把大自然萬物作為造物主的美妙設計,並透過人的情感的協助、培養、去努力達成重新回到一個整體和諧一致的神學主張。我在回應的時候,則提到林老師的進路似乎是有感於在現代與後現代對「」的存在有太多不足之處,所以他會在偶然間,讀到了一位理性時代的哲學家、美學家他那一種和諧一致圓滿,並透過情感作為仲介,介入的美學思想,尤其跟中國古代哲學強調透過人的努力,所謂贊天地之化育,與萬物參矣,的這一種思維上可以相互呼應,並都得到一種以感情為主軸看法。

因為林老師很善於做言語表述,所以我應該大致能夠了解他的進路。而我做結語的時候,也做了一個近現代哲學史的掃描,特別講到康德哲學所繼承的經驗主義與以及理性主義,而達到一個調和的高峰,並且在他三大批判裡面,以第一批判來檢視人類的認知功能能否去建構一種思辨理性形上學的可能性。而康德答案竟是給予理性的思辨形上學一致命的打擊。並稱之為「哥白尼的革命。我的意思是不管同不同意康德的這種看法,畢竟康德造成的近代哲學的分水嶺已經是公認的事實。所以之後才有更多廣義的存在主義者,如尼采宣告「上帝死亡」一種徹底的人文主義的超人思想,到了後現代,更多的是一種分裂式的單子,像液體一樣的流動的人文主義。我的意思是經過這樣一個哲學史的考察,或許更能夠呼應林老師在讀到沙甫士布利時候的那種感動,或者是一種特殊經驗。尤其他所參考的,還有對於東方哲學的這種強調互助、努力、改善、學習、參與的態度,跟沙甫士布利應該是很接近的。當然林老師所簡單所描述的中國哲學的上述特質也是正確的,但可以談的更細緻一些。而我終究在內心想到的,是透過上述這一些哲學史過程中階段的學習與把握,我們會更有能力去看到人類在這樣的一個哲學心智的發展過程中,到目前,所能累積看這問題的深度以及廣度。當然這裡還有很多的分支細部可以講述。如康德哲學的認識論,也不是為大家所接受,至少和輔仁大學天主教哲學的士林哲學觀點,就肯定的人類理性的功能,像我提到李震神父晚年的十本上帝到人論文集,他一樣要面對康德、尼采之後的無神論的各種主張,與來自後現代各種對的一種傳統神聖性進路的質疑。而這也是一種西方有神論在近代哲學所經歷各種衝擊洗禮之後,它所能夠回應的聲音,並依然並沒有完全消失的哲學觀點。因哲學畢竟不像數學真理一樣,可以放諸四海而皆準,但康德影響力確實是不能忽略。雖然康德最重要的哲學主張,最後、最終,是在圓滿的概念上,並與沙甫士布利幾乎一模一樣,但是一個是道德神學一個是道德形上學的分別。至於東方的如史先生所說的天人地三元論中以「人」作為中間,介於天與地的中介者、與統合者的這種「純粹人文主義」的原(有別於宗教的人文主義與科學的人文主義),更是深具特色,並且顯得獨樹一格,甚至是更重要。

凡此,這些多多少少在今天的討論中都有涉獵到一點。總之這是一個簡單的文字上的整理、一個紀錄。( 但我並沒有時間拍照)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電影《孔子決戰春秋》的成就--一個偉大之溯源與再現

歷史需要追求「視域融合」:當「中華」遇見「民國」與當「民國」遇見「中華」

宮崎駿的四部紀錄片的感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