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23的文章

史作檉先生《憂鬱是中國人宗教》就要進入第四次閱讀了

圖片
  這一週開始,史作檉先生《憂鬱是中國人宗教》這本書就要進入第四次 閱讀了。在這個禮拜我特別對於 「 感懷 」 有比較深的體悟。 或者說是 「 心懷 」 。今天早上讀第一章第七節前兩三段而有深感: 第七節 總之, 在人類的存在中,絕沒有純知識之解決這回事存在著 ,甚至在存科學的領域中還是一樣。反之, 假如人要想尋求一種超越知識或形式的存在性的解決,其實這就是一種包容,一種內涵,或一種無限性的美學心靈的回歸 。這是人類存在中唯一超知識的可能,同時也是人類存在的存在性的真正開始。 ( 頁 30) 很顯然的,儘管說遠古時代的中國哲學的心靈,並不曾注意於任何現代分析性的事物,但無論如何, 他對於這種形式分析性的原理知之甚詳,此亦所以古典的中國哲學,要超出於一切文字、形式或知識,而將一切人所遭遇之問題,訴諸於人性道德的跟本論旨上的原因 。此亦無他, 即求諸作為一切形式的真正存在性後設的基礎而已。也就是人自體,也就是人之天,或易之道德。甚至當中國人講到中和、中道、或中庸的事物時,其所為中,並非一個形式之超越物,反之,其所指,即超越與形式的人自體的存在,或即一呈現一人自體實質存在之無限包容性的心懷 。 ( 頁 30-31) 由此可知,當中國古典哲學與其中心題旨上,必然 訴諸於了人自體存在的道德意圖上時 ,他不但超越與一般性的形式知識, 而成就其存在性的後設基礎 ,同時他也超越與任何絕對性的超越知識,而成為其存在性的後設基礎。 這樣不但說明了中國古典哲學,在遠古就形成了非宗教、非科學的哲學系統,同時也說明了中國古典哲學所特有的形上創造性的美學特質, 也就是作為一切人的所有物的真正的後設基礎 。   於是在這種情形中,不但一切屬於絕對或個物的獨斷知識,都已消失無蹤,甚至那一切遠古偉大的哲學心理,開始以一種深不可測的無限或空無而共存的心懷,面對他所遭遇的一切事物,並從事與形上原創性的美學抉擇,於是我們說,這根本是中國古典中哲學中,所特有的純粹的人文主義,於此純粹的人文主義中,所必有的形上美學的大憂鬱心懷的完成。 但真正的憂鬱,如果在與人天之間,並通過了一切可能的最大變易的層次,那麼實際上,人於此真正所獲得的,並非像一般所想像的,他只是一種單純的憂鬱的情愫,反之,一種真正屬於人天之間的憂鬱,其實就是一種無所邊際的大沉默之心懷。或者於此我們在用一種古典的名詞來形容他,他就是一種大寧靜的心懷

2023/05/30與圖書館幾位工讀生聚會

圖片
  昨天 5 月 30 號,下午兩點 10 分,到楊淑燕的工廠居家。她邀了以前在圖 書館幾位工讀生聚會。這應該是三年前的再次聚會。會中因為大家都很熟悉,可以說是無話不談。但 主要談的,都是他們在工作上的心得, 尤其有兩位同學都是務農,一位在種植蘭花,一位在種植稻米,所以對於供 需產銷、價格、以及農業生態、政府的功能種種,都有第一手的切身觀察。所以講的格外生動。我在旁邊基本上是無話可說的, 但也慢慢欣賞這些以前同學他們在將近 50 歲的年紀,在這一些人 生的閱歷以及經驗,而我其實是為他們而高興。最後,在五點左右,要離開前,我 簡單地表達建國的今與昔,與昔日在圖書館工作的那一些經驗記憶。那也是他們共同記憶的一部分。從到建國第一年在圖書館工作,韋 恩颱風過境開始,簡單敘事了在圖書館的幾個階段,以及他們不同 程度的參與。最後提到北上讀書,人生有了新的轉折,一直到現在,與退休年 底。與說至今仍然不知 退休後的規劃。 我大概只能告訴他們這些。而相對於他們的工作現場,學校的學術環境就顯得格 外單純。其實科技大學應該要有很多產學合作,讓老師可以介入到產業 發展,學習更多業界的經驗。但我自己本人在這方面就顯得相當貧乏。這是任教課程的差異所在。不過我還是簡略地表達一個老師在一個 學校最重要的三個功能,就是教學、研究、服務,也就是我認為這是 衡量一個老師的三個標準。而我比較慶幸, 先後都完成了這三個標準。至於好壞則很難說。但就是這三個標準,也都大致做到了。後來我想,各行各業應該也應該都是要有這三個標準去衡量。學與教這 部分在學校或在職場都是一樣存在的。至於對於自己所學,工作職位的一種專研, 那指的是一種研究的態度。行政指的是服務人群、企業,一個大我的實現。於是,我才發現這樣的說法,大概他們也可以體會。最後,我告訴他們,人生是 一個不斷累積過程中的一種信用的錘煉過程。在自己的本業裡頭,如果能夠不斷力爭上游, 能夠在自己所專業的領域裡,處於一個最高的狀態, 我相信,那會是一個相當令自己感到欣慰的事情。最後,臨別前,一位同學送了我一 盆蘭花,一位同學送了我一包米,就結束今昨天的談話。但他們還有興致繼續 留下來談。我則說我們可以日後再相約見面。就這樣,結束昨天下午一場相當愉快的會 談。

2323/05/30在311教室上觀光系【歷史與人生】決定把上個禮拜杜甫的專題再重上一次

圖片
  今天早上在 311 教室上觀光系【歷史與人生】的時候,決定把上個禮拜杜甫的專題再重上一次,並且要把遺漏的杜甫與房琯給帶入。當我重上的時候,發現可以更從容地去表達上一次的缺點,並且慢慢的也會讓同學融入,而因為融入,我自己也感覺可以載入更多的內容。例如這一次特別強調杜甫在華州科舉考試出題 5 個題目內容。我把這 5 個題目一一的展示出來,可以看到杜甫從題目中那種經世濟民為政思想是繼承了上古三代與書經、周孔的政治理想。   其次是把〈別房太尉墓〉這首五言律詩解釋一遍,這也是我解釋這首詩以來最好的一次。自己好像感覺跟葉嘉瑩先生解釋的功力相去不多了。在一個漸漸越來越安靜的教室環境裡,從一開始幾乎所有人都在埋頭看手機,到最後已經有幾位同學會被課程的內容表達的方式給感動,而會注意到投影機所投射出來的教材內容,雖然這些對他們是有相當的難度,但卻也能夠傳達某一些心靈的溝通,雖然這個溝通有多少成效,又是一個疑問,但當事者所能感受到的氛圍卻已經拉近了我跟學生的距離。   這是上課的人所可以感受到的一種好不容易所達到一個教學氣氛與效果。而這首詩表達的杜甫跟房琯之間相互在政治事業上的提攜與幫助,雖然同時最後都遭到貶抑而離開長安,但內心依然在房琯墓前表達了他強烈對於政治事業夥伴的那一份情義,是何其感人。   我也告訴同學,這首詩除了兩句有歷史典故以外,其他的都相當白話。通常一位第一次讀杜甫詩歌的人,都會很自然在讀這首詩時都會在他內心受到撞及和感動,閱讀之後,就更能夠感受到詩歌所傳達那一種平生志向不得實現所留下無限遺憾的最深之情。   此外,另外再重新解釋詩史、詩聖以及情聖三者的所代表的意義。這是杜甫最高的詩歌成就。也是杜甫獨自一人的一種標誌,後人幾乎無法模仿。我說,那是這麼獨特的一種獨一無二的特質,而他竟然只用短短的 15 年就達到這樣的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層次,豈不是讓我們有很深的啟發與啟感嗎?   尤其杜甫的「情」已經從他的詩歌裡面對於歷史、政治、社會,與來自天地萬物,黎民蒼生,不但客觀地去描述他們,所謂客觀的詩人,並且已經完全由他主觀的「詩言志」來去彰顯。而就他涉及的程度範圍題材之廣與深,杜甫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並且也解釋了晚明錢牧齋復國運動最後四年所留下《投筆集》給陳寅恪先生給予三百年來最大手筆的稱號,但我告訴同學,也就是從這個地方,可以建立起

一往情深、愛的感懷--Woman is the most mysterious creature.

圖片
  五月27日前後重閱(兼配樂) 2012 年十月17日圖書館讀書會的旅澳 ppt 報告影音。 很幸運,在電腦資料夾裡,雖然這幾年換了好幾部電腦!甚至有一個重要的隨身硬碟毀壞,故那幾年的成果已經不存在。但幸好,2012年9月14號,在機械工程館八樓下午的那一場有甯館長召集的小聚會,留下了幾張照片。還有,之前在通識中心也留下幾張您的照片。這些都還在還在。2013年去思盈家拍的照片也在。於今10年過去,我身邊只有一張跟您合照的照片,其他找不到第二張,但這也就是我們到目前為止最好的狀態。那張照片是在2012年9月14號,分別跟妙如、思盈以及您所拍下的。 到昨天 5 月 29 號,怎樣早上去報稅,順道去陳祖永看眼科,在等候期間,上網查史作檉先生《老子》一書之序言。他區分了「規範的自然」與「自然的自然」兩種。並以文字的發明前後作為區別。並把孔子之前在人類學所發現的幾個階段歷程給描繪出來 … 。之後,步行到社區長青公園,就拍了兩張照片 ……. 。 中午休息後,三點多醒來,準備帶王許誠去中山公園走走。去之前就想到史先生《憂鬱是中國人的宗教》這本書的第二章「哲學之為物」,就看了其中的前兩節,如他說「哲學」是一種在「知之」與「不知」之外廣大無限的一種「感懷」。(所謂「感懷」並不是感覺、感受、感觸、感思)並發現這種「感懷」的內容可以完全呼應他寫《老子》這本書的序言。也才發現他可以寫出《極樂園辯證 100 條》這本書來的原因。 摘錄 第二節 一種人類心靈中深不可測之無所測之無所止盡的感懷,其實它就是人類一切可知物的創造根源 。但它並不是一種神秘的絕對,一如它不是一種經驗的歸納物一樣。因為,一種真正神秘的絕對,在人來說,根本就無從說起。假它只是一種人之中的神秘,那麼它已經是一種人的可知物了,而並非真正的神秘或絕對。其實說起來,在人的存在之內,根本就沒有什麼神秘可言,充其量,它也只不過是生死之事罷了。或生死本身,就是演存在中唯一真正具體性的神秘事物,可是人卻一直都在生死之間的一些現實事物上周轉,未必就能夠看得到生死,那又有何真神秘可言呢!所以說,大凡人所謂的神秘就是連真正作為人之 范限之 生死之事,也不能夠真知或真正的面對,以致將人的存在在內,和人的存在以外的事物,混淆不清起來,也就是只是一種一次性的不實的想像罷了。 同樣的,當我沒說經驗的時候,也許我們會覺得我們確實已經抓到了比較真實的事物

生命之追尋與抉擇 : 《修女傳》、《美麗境界》、《憂鬱是中國人的宗教》、《杜甫江湖》.....

圖片
  昨天看到奧黛麗赫本(1929-1993) 1959 年《修女傳》的一段影音。清早就去線上看了 《修女傳》大部分的劇情,看完時候,心中有一些好像是對著自己在發聲的呼 喚。這是一部很早就知道的電影。男主角是彼得芬治。但能夠在線上把 這部電影大致看完,還是第一次,內心有一種很難言喻的感受。那是作為一個女神職人員, 她所置身在那個時代,在教會的世界,以及教會以外的世界,她所經歷 過,而最後做出的選擇.....。 電影由她來飾演更能夠表達那樣的一總精神世界 的感受與轉化,更是十分動人。所有人看這部電影當然是要回到那個戰爭的時代過程裡 , 但也有更多的成分,是反映在即便沒有戰爭的環境,個人對於人生去留的 選擇與考慮,最終涉及的,是如何認識自己?如何看待自己? 並且如何去選擇自己要過的生活方式 ?  昨天還寫了一篇教學部落格的文章, 特別是 《美麗境界》所帶出來得獎感言,那種在數學、邏輯、理性,從形下、到形上、到幻覺,最後回到追尋的終點──愛,電影所傳達的生命與精神 的歷程,並且在 105 教室現場還拍攝了這一段影像,甚至是照片。 下午則帶行銷系同學到彰 化火車站前小西街附近的廟宇參訪,並知道昨天是浴佛節(西達多)。而在回程的路上,最想讀的,還是史作檉先生《憂鬱是中國人的宗教》一書。於是又從第一章開始唸了兩三頁,去深刻感受那正是史作檉先生對自己人生志向 、抉擇、猶豫,以及所付出的孤獨、努力,從中面對自己的各種困思與矛盾,所開啟自己的哲學 之旅。故這也是我認為這本書最動人的所在。 正好跟佛列辛尼曼所拍《修女 傳》裡面表達的意思應該十分接近。重點還是回到自己。與此後的人生,要何 去何從的問題,是一日復一日,所謂  DAY BY DAY ,還是要有一個根本的迴轉。 就好像 今天在電子系上課談到杜甫最終選擇離開長安,往西行,內心的決定與轉折,相信才是最 重要的關鍵,而這也形成了他跟許多詩人人生際遇不同之所在,並 最終使他成為詩聖、詩史、情聖的根本關鍵原因。 在回顧他那最後十五年(754-759)的人生裡, 他幾經轉折、遊走各地、他鄉,這才是他真正成為詩聖、詩史、情聖的形上美學 生命的關鍵,不是嗎? 而所有的追尋,都是繞經外面,而迴向到最深的自己,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