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退休後一百天

 



中西文化對立,亦僅當前人文之一部分,此下當更求其人文總全體之出現而完成,則亦如孔子之志於周公,學於周公,而人生大幸福所在繫之

《西方心靈的激情》結語第三、四節

      由於範例變化的演進是一種原型過程,而不是僅僅一種理性———經驗的或社會學的因此,這種演進同時歷史地從內部與外部、同時「主觀地」和「客觀地」發生

  一種新的哲學範例的出現,無論屬於柏拉圖還是阿奎那,康德還是海德格那決不只是改進對觀察材料的邏輯推理的結果。相反,每一種哲學,每一種形上學觀點與認識論,都反映了某種普遍經驗完形的出現這種完形賦予哲學家的觀念以活力,支配他(或她)的推理與觀察,並最終影響具體形成哲學家觀念的整個文化與社會環境。

   現在有一個門檻必須被跨越,跨越這個門檻要求富有勇氣的信仰行動,想像行動,或相信一種更大與更複雜的實在的行動而且,它要求一種毫不退縮的自我認識行動。這是我們時代的偉大挑戰,陽剛意識的革命性使命-識破與克服自己的狂妄自大與片面性,承認自己沒有意識到的陰暗面,準備同各種形式的陰柔因素開始一種全新的相互關係。

     這齣革命的戲劇現正到達其高潮的階段。因為我們的時代正在產生人類歷史上某種全新的東西;我們正在見證與遭遇一個新的實在、人的生存的一種新形式、一名「嬰兒」的分娩,這位嬰兒是偉大的原型婚姻的成果,在它自身之內以一種新的形式繼承了它的一切祖先因此,我肯定那些由女性主義的、生態學的、遠古的和其他反文化觀點的支持者所表達的必要理想。

   但是我也希望肯定那些尊重與維護主要的西方傳統的人,因為我相信,這一傳統(從希臘史詩作者與希伯來先知開始的整個軌跡,從蘇格拉底、柏拉圖、保羅與奧古斯丁到伽利略、笛卡兒、康德與佛洛依德的長期理智與精神鬥爭),這一了不起的西方事業,應當被看成一種偉大辯證法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和高尚的組成部分,而不應當被看成是一種帝國主義-沙文主義的陰謀而加以簡單的拒絕這個傳統,不僅為它自己的自我超越艱辛地開闢了道路,而且擁有被它自己的普羅米修斯式進步所丟棄與切斷的資源,對於這一資源,我們幾乎還沒有開始吸收,而且,十分矛盾的是,只有向陰柔性的開放才使我們能夠吸收它。

   在這裡,每一種觀點(陽剛的和陰柔的),既受到肯定又受到超越,都被承認為一個更大整體中的組成部分;因為對立中的每一面為了自身的完善都需要對方。它們之間的綜合導致某種超越自身的東西;這種綜合產生一種出乎意料的對一個更大實在的開放,這一實在在它到來之前不可能被把握,因為這個新的實在本身是一種創造的行動。

  像黑格爾曾經暗示的,在一個文明變得如此成熟從而日益接近自己的死亡之前,它無法意識到自身,無法認識它自己的意識。

  今天,我們正在經歷某種東西,它看上去很像現代人的死亡,實際上,它看上去很像西方人的死亡。也許,「人(男人)自身的終結近在眼前。但是男性的人不是一個目標。男性的人是某種必須被克服的東西,是某種必須通過對(女性)陰柔的擁抱才得以完善的東西。


-----------------------------------------------------------------------------------------------------------------


在今年2024七月,將要結束之際,回顧這退休後一百天來,我的閱讀順序應該是因為無意中重讀塔納斯《西方心靈的激情》這一本二十多年前,在唸博士班時候所閱讀,關於西洋哲學思想史的一本書。

當時除了中世紀那一段,很複雜的宗教歷史思想外,大致把這本書都給讀完,而那段中世紀基督教宗教與哲學的篇幅,記得是一百多頁,也就是從111頁,到260頁。

而之所以重複會讀他的結論,是深刻記憶那是一個新的世界觀,從強烈理性主導的普羅米修斯的雄性原理,導向陰性的原理。由於舉證歷歷,因此印象深刻。或許更深刻的,是在於他所提出來一個新的世界觀,克服所謂有西方近代從哥白尼、笛卡爾、康德所帶領之下的一種「兩端牽制」(double bind)的困境與疏離,所造成單一性的理性獨立自主的獨大文化力量,所造成偏於一端的思想。

於是他發現,人跟宇宙其實是同時處在一個相互需求,很像中國古代講天人之間,內外之際的一種統合狀態,卻又保持各自緊密合作的關係。宇宙的發展是有賴於人在其中所發揮的一種分享式的參與,與逐步歷經各個階段辯證統和的實現歷程。

這樣的描述其實正是之後,閱讀錢先生《現代中國學術論衡》,以及《晚學盲言》這兩本書最重要的主張。錢先生所講中國歷史文化與學術思想中的統合特質,對比分立各自,或和合對比專家別業,但是錢先生的貢獻,在於確定了這樣的統合,所謂「一天人,合內外」的整體思維,正是透過他書中所列舉許多對比兩端的思想,而顯示他的特色所在。

仔細看一看,這跟塔納斯這本《西方心靈的激情有》異曲同工之妙。塔納斯這本書的優點,在於他檢視的是西方哲學思想史的發展,終於得到一個偉大的原型辯證願景。錢先生也是。

原來,人類各個階段的文明與知識的原理,最終都只是屬於世界本身的自身表現,而此必須經由人參贊化育各個階段的歷程轉變,最終加以逐步實現,而人的意義也就在這個地方,表達了他隸屬於某一個階段辯證發展的歷程

所以他很欣然發現,這是一個對西方哲學重新回到宇宙、世界本身,得到整體的一個契機,而錢穆先生的這兩本晚學著作,其實也是要呼喚長達五千年悠久歷史文明、文化與學術思想的中華民族,從傳統,走到現代,經過了無數的慘痛教訓,以及各種時代風潮的洗禮,而隱然之間,有一股更具有整體包容個別差異的和合力量,不應該被忽視,或冷漠對待。

而事實證明,當代中國與台灣正好在歷經各種實驗之後,在歷經各種一端之極之風潮後,看到了盡頭,以及限度,從而眼前也終於來到了一個重新整合。正如錢先生書上所標示的,那樣一種「一天人,合內外」,整體和合的文明方案的時候了。

所以很高興這過去的一百天,也可以說二十年前當時讀博士班,閱讀塔納斯這本《西方心靈的激情》所寫下昔日的那一些論述文章,一直難以忘懷。之後在歷次的讀書會上,都難以忘懷錢穆先生,晚年除了上述兩本書籍以外,還包含《湖上閒思錄》,包含《雙溪獨語》,這一些現在看起來都是尤其對台灣與中國大陸重新整合在這樣的一個「一天人,合內外」的新文明的歷史階段,在二十年前,到現在,終於快要走在一起了。

兩岸的和平,中國與台灣各自現代化的歷程,乃至世界的新秩序,也驚人在登場轉移了,也可以看到嶄新的願景,所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願景,應該是從這樣的文化新結構裡面的原型的辯證整體去看待。這是一種長期歷經辯證統合與眾人所努力得到的結論

然,如欲深究中國文化之原型的辯證整體之道與內容,當讀錢穆先生之《晚學盲言》內容,此即三部、九十個子題:

上篇 宇宙天地自然之部

一整體與部分
二抽象與具體
三時間與空間
四常與變
五自然與人文
六變與化
七道與器
八物世界與心世界
九道與理
一〇中庸與易簡
一一質世界與能世界
一二人生之陰陽面
一三靈魂與德性
一四大生命與小生命
一五天地與萬物人生


中篇 政治社會人文之部
一六國家與政府
一七中國歷史上的政治制度
一八政與學
一九政黨與選舉
二〇權與能
二一國與天下
二二政治與社會
二三群居與獨立
二四群與孤
二五中國家庭與民族文化
二六中國文化中之五倫
二七五倫之道
二八中國五倫中之朋友一倫
二九中國文化傳統與人權
三〇簡與繁
三一尊與親
三二色彩與線條
三三禮與法
三四教育與教化
三五操作與休閑
三六生命與機械
三七共產主義與現代潮流
三八道德與權力
三九道義與功利
四〇創業與垂統
四一帝王與士人
四二風氣與潮流
四三自然與人為
四四組織與生發
四五雅與俗


下篇 德性行為修養之部
四六生與死
四七樂生與哀死
四八性與命
四九平常與特出
五〇公私與通專
五一公私與厚薄
五二情與欲
五三天地與心胸
五四己與道鋤
五五心之信與修
五六為己與為人
五七性情與自然
五八手段與目的
五九傳統與現代化
六〇歷史上之新與舊
六一辨新舊與變化
六二內與外
六三安定與刺激
六四器與識
六五孟子論三聖人
六六中與和
六七人物與事業
六八知識與德性
六九學問與知識
七〇知識與生命
七一知與情
七二修養與表現
七三為政與修己
七四進與退
七五積極與消極
七六存藏與表現
七七入世與出世
七八宗教與道德
七九平等與自由
八〇文與物
八一靜與減
八二廣與深
八三多數與少數
八四福與壽
八五同異得失
八六德與性
八七尊與敬
八八德行
八九客觀與主觀
九〇理想與存養


又如《現代中國學術論衡》一書又分成十二個現代學科來比較兩方的異同。

略論中國宗教一
略論中國宗教二
略論中國哲學一
略論中國哲學二
略論中國科學一
略論中國科學二
略論中國心理學一
略論中國心理學二
略論中國史學一
略論中國史學二
略論中國史學三
略論中國史學四
略論中國考古學
略論中國教育學一
略論中國教育學二
略論中國教育學三
略論中國政治學一
略論中國政治學二
略論中國社會學一
略論中國社會學二
略論中國文學
略論中國藝術
略論中國音樂一
略論中國音樂二
略論中國音樂三
略論中國音樂四

茲舉例而言,如第一篇之〈整體與部分〉所言:

然則全世界人類前進,終將以何一目標作領導?此有一義,當首先指出者,即人類決不當由機器來領導,而終必以人道爲領導。人有生命,爲人之道,首當認識其自己之生命。再由認識自己之小生命,而認識到人類共同之大生命。此大生命乃一總體。再由此總體而認識到其總體中之各部分。有了此種認識,乃知所謂人道,庶可領導此下世界人類之前進。 
而中國文化傳統,則正重在此一道義之認識上。故中國人生不重職業與職位,因其只是人生之分別面。特重品格品德,因此始具人生之總體面。果使全世界人類能各自注重其一己之品格品德,則人類庶可有理想之前途,而各項科技與機械亦可得其正確之利用。中西文化亦可得其會通和合之所在矣。

又如整體與部分〉所言求其更高整體人文總全體之出現而完成,與陰陽、動靜之和合之道:

今日之中國雖居陰道,善守其靜,亦可爲後起新文化立極。中西文化對立,亦僅當前人文之一部分,此下當更求其人文總全體之出現而完成,則亦如孔子之志於周公,學於周公,而人生大幸福所在。孔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誠可企而望之矣。若果有天命,則亦宜有此一日。志於此而游於此,竊願有德有仁者之相與勉之。

馬克斯主社會革命,列寧轉而爲政治革命,毛澤東又更進而爲文化大革命。動進益動進,此亦所謂變求新,偏向一陽,漫無限度,漫無止境,絕不許有陰面之存在。其爲禍之烈,乃有不堪想像,不堪言狀者。前車覆,後車鑒。果使能安和樂利,甘於靜伏,善守其陰面,亦庶爲弱國處亂世之一途。幸國人其善加深體。

又如《晚學盲言》六、變與化中所言,之變與化、積與存,之不同,並舉荀子之富國強國失與偏為例:

存與積亦不同。莊子曰:目擊而道存」。易曰:「成性存存」。道與性皆可存,但不可積。又曰生存,不可曰生積。朱子詩:境空乘化往,理妙觸目存」。又曰:俯察方儀靜,(ㄎㄨㄟ)然千古存」。故惟存乃可久,而積則不可久。能知化與變之際,又能知積與存之辨者,應可與語夫中國民族之文化理想與其人生大道之所在矣。

荀子譏莊子,謂其知有天,不知有人。其實荀子乃是知有人而不知有天,故主性惡,又提倡以人觀天,教人師法大禹。禹治洪水,九年在外,腓無胈,脛無毛(《莊子·天下)三過其門而不入,可謂有實績實功。然不若堯舜之蕩蕩乎民無能名有天下而不與。禹非不當效法,然不當惟禹是法荀子所見終較孟子差一級。

荀子重積不重化。重變不重存。不知性可存,不可變。苟變了,斯失其性。性可化,不可積,苟只知有積,則不僅不能化,亦復不可變。凡積之所成,必皆在外面物質事業上,失卻其內在所當存之心與神,則皆不免爲惡成。荀子又著富國強國篇,富強皆可積而致。求富強者皆由在人事上求能變。若知化,則有安足,無富強,而富強亦終無不變爲貧弱。荀子不悟於此,故其言人生大道,亦僅知重禮,不知重仁。禮以必隨時而變,仁之爲道,則可以千古常存。荀子之學,傳而爲韓非李斯,終不爲中國後人所信守。其中有甚深妙義。非於人文大道會通而觀,明辨以求,則不易知也。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電影《孔子決戰春秋》的成就--一個偉大之溯源與再現

歷史需要追求「視域融合」:當「中華」遇見「民國」與當「民國」遇見「中華」

宮崎駿的四部紀錄片的感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