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孔子決戰春秋》的成就--一個偉大之溯源與再現

 


一、

昨天在106教室上【歷史與人生】課《孔子:決戰春秋》結尾最後一段,突然還有另外一個想法,除了「五十而知天命」貫穿全局之外,就是這部電影強調孔子的政治事業的改革與理想最後與孔子的春秋歷史思想加以結合,如電影最後以修《春秋》作為結束,把春秋史學的達王道/事的精神加以發揮,甚至成了中國傳統史學最重要的精神,就是我寫在黑板的史學「經世」。

換句話說,就是把政治改革透過回顧歷史過程中的如三代之理想與教訓學習加以融合。所以我說那是將立功與立言結合二者,但是「五十而知天命」顯然是從「立德」上來作為焦點,來推演電影的所謂孔子決戰春秋

所以這就是電影最深的層次了。不只是在全部電影過程描述孔子的政治理想,與行道天下,以及最後修春秋表達經世,達王道的歷史思想,而是還有另外更深的一層,就是「五十而知天命」的所謂立德。

確實「五十而知天命正確的理解,就是在最外在的立功,與中間這一層的立言,還有最核心的內層叫做立德,是由三個層次所構成的。所以解析這部電影《孔子決戰春秋》應該要把這三個層次給全部納入看其表現如何來衡量。

事實上,這部電影在某些情節上面也觸及到「立德」的層面。例如孔子離魯與顏淵對話那一段,我們看到「求仁得仁,又何怨」,就是觸發立德之契機。至於在「立言」方面,如顏淵員因為搶救書簡而溺斃這一段,代表著學術的傳承,電影最後也出現子游、子夏的畫面,這也可以納入在「立言」的層次。

總而言之,這部電影總共有三個層次,政治代表的立功、學術傳承代表立言、五十而知天命代表孔子的立德。或許也可以說,這三個層次就是五十而知天命這個命題結構之所在。

二、

此外,在昨天教授過程中也「第一次」感受到這部電影,是由中國大陸所拍攝,而他們在歷經文革之慘烈,以及目睹西方自由世界其實就是一個霸權的本質,所以他們始終不願意被輕易的被改變成為一個西方式民主政治的政體,並透過意識型態,他們看到這個民主聯盟也有很多不公不義。其實就是一個大國權力的運作,透過強大的政治、外交、軍事、經濟這幾個層面,始終把自由世界主要幾個是白人國家,英國、澳洲、加拿大、美國、日本、韓國,甚至把台灣都納入作為他們的一個民主陣營。這其實就是一種二分法。

而中國大陸標榜的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於是我們就發現,這個所謂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裡面,透過在這部《孔子:決戰春秋》頭也做了一個歷史性的定位,以及參照。所以我們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一定會有感覺到孔子本著禮治、仁政、德化炙熱的為政與實踐之理想,所謂禮樂仁和的「決戰春秋」的熱情,以及他所帶入的《禮記》大同篇天下大同的理想,那些是不可能出現在所謂「西方」民主世界的陣營裡頭。

於是這部電影的拍攝就成了中國大陸他們為自己這個國家從中國歷史中學到最高的治國信念,尤其這理想是以孔子作為標準,或者也可以說是一個追溯與再現周公與孔子思想作為中國政治原型的一項巨大努力。

我的意思是,我看到的這部電影當中孔子,他其實表達了某一種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理想」,如電影中孔子答魯定公之問所言,魯國要想強大,不必效法齊國,反而引述《禮記大同篇》而那其實就是一個「中國式」的社會主義的理想。

而我也發現中國大陸原來尊奉的馬克思列寧共產主義也逐漸改變,走上了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道路。所以我們看這部電影的時候,當也有一個想法,就是電影的製作團隊把古代孔子的思想跟現代中國大陸所實行的社會主義結合在一起。

三、

回顧二十世紀歷史是一個意識型態高度衝突乃至引發毀滅戰爭的時代,而我們赫然發現,這部「中國大陸」所創制的電影中上述那樣的鋪陳與結合,居然竟是可以如此準確地還原孔子的政治理想、與歷史精神、乃至道德思想(此即前述的三不朽),以及結合所謂社會主義的理想,還從找到孔子找到歷史不斷進步、改革的強大動力,又可以配合做為政治上強化對中國民族主義之認同,所謂中國人、又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中華文化三者等等。

等於透過電影把孔子之於中國歷史文化與學術思想重新巧妙召喚回來,如電影中的尊孔,雖然隨處可見,但卻相當純粹地還原孔子,我發現並無將其美化、神化,或功利化,以為己用。並融入到具有現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與之相結合,好似作為政治上最高的理想。

如包括電影中孔子處處強禮治、強調王道、仁政、德化,強調政治與學術教育、強調孔子對於家國的忠誠、好學、與精通六藝,我們熟讀《論語》,不得不說,這部電影其實已經是將《論語》中多數的孔子言行與思想乃至精神,用現代電影的方式以及故事的敘述、鋪陳,很巧妙地具體表達孔子儒家的思想,是在現在中國大陸目前所推行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所最早在中國歷史中找到的一個最偉大之溯源與規約的再現。

其能找到孔子,可見其製作團隊謀國所難以企及之深謀遠慮與智慧,電影並有這樣的成績與成果,就電影藝術的美學形式與相當忠實還原歷史存在內容二者表達而言,確實令人吃驚與敬佩。

最後,本文純粹為這部在「2010年」完成,而我認為是繼2006年《大國崛起》歷史紀錄片完成而接續創制的電影,作文本與文本以外的分析。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歷史需要追求「視域融合」:當「中華」遇見「民國」與當「民國」遇見「中華」

宮崎駿的四部紀錄片的感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