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需要追求「視域融合」:當「中華」遇見「民國」與當「民國」遇見「中華」

 




今天(二○二四年三月一日)星期五。

早上十點與下午一點在106教室上運休系以及觀光系【歷史與人生】課程。第一堂上課介紹「三史共構」(台灣史、中國史、世界史)與「歷史通義」(以「新軸心時代」來思考以「文化」為基礎的現代文明國家)以及歷史配合地理的重要。並帶到三部最近的電影,分別是2023年電影《拿破崙》 與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2023年電影《歐本海默》與二次大戰於1945年最關鍵事件始末(並請同學注意本屆奧斯卡得獎名單)。2024《沙丘續集》(設定在一萬年以後)。之後介紹以上個世紀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德法戰爭為背景所拍攝2022年《西線無戰事》電影預告(思考過當的「愛國主義」),並涉及中國1919年五四運動「民主」(德先生)與「科學」(賽先生)的 百年意義。之後就帶到「自由主義者」胡適(1892—1962)1949年到台灣支持國府,以及《自由中國成立之意義,與其(1958到1962年)接任中央研究院院長一職。所以在介紹胡適紀念館影音之後,並就帶入1947228事變(前天才過完)對台灣史的意義,並且以2023年底蔣介石日記回到台灣,並介紹隨即出版《蔣介石日記》(從19491954)新書發表會,並告訴同學,這種「三史共構」的「相互對照」就是上這門課的方式。

下午則還是這些教材,但將順序改變,並增加錢穆先生(1895—1990)最後二十年來台與素書樓,與說明其與胡適主張不同—自由主義(Liberalism vs Cultural Conservatism) 與文化保守主義,與1987年解嚴後帶動攸關228議題1989年侯孝賢的《悲情城市》(The City of The Sadness),與1949國府因內戰失利到台灣而有2023年楊孟軒教授的大逃離:台灣現代的記憶、創傷與認同》一書所提出「多向同理性未了」(Multi-Directional Empathy Unsettlement)。

以及最後介紹2013年宮崎駿《風起》(The Wind Rises)(日本昭和時代二戰前背景),並表達歷史一直處於「現實」(戰爭)與「理想」(和平)激盪之間,與需要追求高達美(H.  G.  Gadamer)所說的視域融合」(the Fusion of The horizons) 之重要。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電影《孔子決戰春秋》的成就--一個偉大之溯源與再現

宮崎駿的四部紀錄片的感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