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

 


回顧我人生在台灣的啟蒙教育,當是從十八歲讀大學開始。最影響我的是兩股思潮,一個是存在主義,一個是當代新儒學,另外一個潛伏的,就是在政治體制上,有所謂反對異議的聲音,來挑戰當時威權體制,一股屬於黨外的自由主義乃至本土化之思想。

當時知道的,大概是屬於胡適、殷海光、雷震,乃至黨外本土的政治異議聲音,所推動政治體制的改革,使其朝向民主化、自由化的方向。

這些屬於公共大群生活,甚至後來變成是本土性極其強烈訴求的運動,在解嚴前後,從長期壓抑的累積,到之後迅速蔓延,勢不可擋,形成一股全面性具高度反省批判行動的巨大能量運動。當時也是台灣經濟逐漸達到最高峰的時候,也帶動著政治乃至後來到國族所涉及的學術、教育的全面鬆動,乃至更新。

但,就我個人而言,上述的這樣的政治能量與本土化趨勢的動能所訴求的全面性批判,並不是我最關心的議題,也沒有給我造成太大的衝擊,我當時最關心的還是存在主義,那一種對於生命存在的本質性的體驗與思考,那是非常個人性的存在體驗,而我不認為當時的自由主義與政治改革力量,甚至批判的力量,有觸及到存在主義對於生命體驗的深度。

簡單地說,一個是政治、社會的取向,一個是一種生命本體論的取向,後者才是最讓我難以思考,並且產生無數困頓的所在。對我當時來說,我並沒有辦法想像,這些黨外批判思潮所關注的那一些所謂自由民主的議題,畢竟對我來說,那是一個比較外在的議題,跟生命切己之所在,是有距離的。

也可以說,我是在思考生命對我自身而言的意義為何,要從這裡面,對自己的生命來加以處理,才可以去上街,走向外在政治體制、社會改革運動的訴求,那些自由、民主、與人權,解放的訴求。只能說,我當時真的是非常受困於存在主義所帶給我的生命困思。

另一個讓我觸動內心深處的思潮,是當代新儒學幾位先生的著作,那是一種花果飄零式的悲情時代,因為巨大戰爭,所帶來的流離失所,既是生存環境不斷地遷移,也是心靈漂泊無依無助,屬於我們自身中國歷史文化在最動盪時代當中的存在感受。

而當代新儒家這幾位先生的著作,滿足了我這種屬於家國、大我深處情懷對於整個大時代的理解。這當然指的是整個中國。

而相對於戒嚴前後的本土化政治意義的運動,對我來說,跟這個大時代的變動,相比之下,本土化政治意義,顯得相對渺小,而無法觸動我。這可能是我認知自己的偏差,與我家庭父親從1949到台灣後的隸屬所謂外省人的強烈歷史情懷有關。

但即便是這樣中國式的歷史情懷,當代新儒家這一些哲學上的生命啟蒙,還是沒有辦法化解我內心深處,屬於青春期,或者是更深刻體驗到存在主義所掀起對我的內心風暴的洗禮,那種依然找不到真正答案的苦惱。

所以我最終還是在四十歲以前,幾乎都是受到當代歐洲哲學,存在主義、詮釋學,乃至後現代的影響。但隨著年紀增長,當代新儒學的思潮,卻也越來越深入我心。所以我對當代新儒學幾位先生的著作,就一直持續閱讀,始終保持著一股旺盛的興趣,並好像慢慢從西方當代歐洲哲學,找到一條回到自己文化與歷史鄉愁中國儒學情懷的道路上。

而我對於道家以及佛學,相對總是沒有那麼相應,跟我過去所花在閱讀上、思考上,所醉心於當代新儒學幾位先生們的著作,相距很大。因為有這樣的演變過程,如存在主義的那些惱人無不問題就慢慢被當代新儒學的心性、性情、天命等議題所取代。

但到了四十歲,也就是汪中興先生開始正式介紹錢穆先生著作的時候,尤其是我閱讀錢先生著作當中,對大量出現孔子與《論語》而感到驚訝,因為不知道為什麼錢先生竟然會這麼大量引用孔子《論語》用語?

當時覺得《論語》太簡單了,並不是什麼高深的學問。但看汪先生對於《論語》如此之敬重,如此之以身示範之種種,終於讓我產生了一種越來越強大,一個就在眼前不久的未來,似乎終於看到自己找到一個終身安身立命之所在。

之後,在博士班五年,不斷潛心研究錢先生孔學的治學典範以及生命類型,五年之後,又經過了四年,再次以國科會三年中程計劃,以【錢穆先生的治學典範與生命類型與當代新儒學的比較異同】為題目,最終也完成。那是2013年的時候。當時的我五十五歲。又經過十年,到六十五歲退休這一段時間,錢先生的著作,成了我花最多時間去反覆、書寫、思考、教學的最大意義所在。

總結在回顧當代中國自由主義思潮,與在台灣開花結果這一股強大的運動,對我而言,既有上述所表述的那些背景,也有我對於自由主義思潮所預設,如重視個人之自由、民主、人權、獨立等的價值,始終覺得比不上廣義存在主義所掀起二十世紀整個西方學術思潮影響之反思。也就是自由主義的深度,仍也無法觸及到對存在主義,乃至當代新儒學所關心中國歷史文化與學術思想深處,那一種深藏悠遠、複雜乃至深奧的生命世界。

也可以比較簡單地說,自由主義所啟動建立的個體性思考,其實是當代哲學,應該說是西方近現代哲學所建立「主體性思考」裡面的一個部分而已,它其實沒有那麼困難理解。所以當看到自由主義所表現出來,在政治行動上,那一種強烈的批判與訴求,我總是覺得那還是一個比較外在的思考與運動。

對於建立外在、客觀民主制度與自由之思想而言,自由主義當然有其非常強大的力量,但對個人的生命內在來源,自由主義其實不如存在主義來的深刻與切己。但存在主義那一種最終仍是陷在本體論式的不安、焦慮、疏離、荒謬、死亡、罪惡之情境,也慢慢證明西方文化走到盡頭的結果,也只能這樣子,無法真正地安頓我的內心深處。

這個時候,轉向屬於自身傳統的當代新儒學之歷史情懷與文化悲願,以及內在自我所要求的,在群己之間、內外之間、上下、天人之間、古今之間,那樣子的多重維度思考,從而去不斷歷經乃至親近數千年前仆後繼所形成強大孔子儒家的傳統,才讓我真正克服存在主義那種個體式、本體論,或形上學追求的不足。

就此我發現,塔納思所精心建構《西方心靈的激情》一書中其結尾的部分,依然還是一個並不清楚的所謂原型辯證的整體。相對來說,孔子儒家,與當代新儒學幾位先生所思考的「一天人,合內外」、或「理一分殊」的整體思維。就更有根據,更有來源,更有指向,更具有前瞻性。

所以,回過頭來看一看,當代新儒家廣義的含義來說,如錢先生、唐君毅先生、牟宗三先生,乃至徐復觀先生,他們的著作中,對中國古代歷史文化與學術思想的深度理解,才讓人感到那是一種「尊德性而道問學,極高明而道中庸,致廣大而精微」的整體思維與力量。

那對於我從小所熱愛的電影所帶給我的生命養分與思考,如從2023年最後一次於通識中心導讀當中所建立的【電影百選】整個來看,以及製作當時這個選單所涉及的幾個電影理論與思潮,還有配合著當代西方歷史文化演進與運動,透過這些眾多電影所加以表達,形成了一個非常具體與非常豐富在文化學方面的對話與洗禮。

我必須承認,這些西方式的電影所給我的洗禮,許多是由二十世紀的電影大師們所建立,他們透過電影所思考的問題,其實就是對生命各個向度所進行各種嚴肅的複雜思辨。我總把這些電影當作是一種哲學性的思考來吸收、處理,就是一種屬於生命哲學向度的應用思考。

所以在這所謂的【電影百選】當中,有將近三百餘部電影,數量不可不謂多,但這些都是豐富我越來越走向孔子儒學所謂精神人文主義的最好養分,並讓我從中得到各種滋潤,而使孔子儒學不會顯得是脫離當前現實人生太遠的抽象思考。

也可以說,我的一生就是這樣子,在上述幾個維度之間,不停來回進行一種所謂高達美所說「視域融合」的辯證過程。如果更正確的說,具體生活當中的感性電影與生動影音的創作與思考所關注的那些生命議題,我後來很高興,並發現可以用王德威先生的一本書名《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作為代表(但這是直到我六十歲時才找到)。也可以說,這是我所找到最好解釋我人生,涵蓋從自由主義、存在主義、當代新儒學思考運動,與來自我個人感性生活、愛情生活等等,最好的一個總結。

換句話說,「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就是我所能找到屬於我最後自我表述的答案與方式。因為它把上述幾個不同的思考學科,都放在我所成長的當代中國與台灣的歷史、社會、政治、學術的大時代生命存在的廣大背景(乃至前景十分艱難解決的兩岸未來),只有「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這個詞語,最能夠代表我這個人的一種自我表述。

我無法想像,如果一個人的存在與思考可以脫離整個大時代的動盪,那將會是什麼樣子。對此,我絕對不是一位個人主義者,我們是面對著整個時代的思考,甚至這就是一種面對整個歷史與文明危機時代的生命意識,而只有進入到這整個歷史文化與學術思想之大時代的生命維度裡,個人才有所謂的心胸、視野、格局與天地。

而所謂的「抒情聲音」,簡言之,乃是一種結合了感性聲音與理性聲音(包含當代新儒家)最好的表達(此處之聲音可以參考錢穆先生於《現代中國學術論衡》一書最後之〈略論中國音樂〉談聲音一文),因為「抒情」這個字眼,我很欣賞王德威先生所給它的各種解釋,那些正是我所同意的最好解釋,因為他把上述所涉及的幾個思潮運動、內心的主體,用所謂「抒情聲音」一詞來表述。

而如果再進一步講,「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或批判的抒情聲音),所關注的,就是王德威先生所說的,中國古代所講的一個字,那個字叫「文」,其實就是文化,也是文明,也是人文的興衰與存亡,也包含了從自然而來的「人文化成」。就是錢穆先生等當代新儒學先生們,最後所開展、證成所結合自然與人文的「一天人,合內外」。

而所謂「一天人,合內外」的核心意識(或汪先生所說生命五層次論之「德層」),當屬於是一種「抒情聲音」,而這個「抒情」的意涵,簡言之,要做到像杜甫一樣,既是詩史(「窮天地民物古今之變,歷山川兵火治亂興衰之蹟」)、又是詩聖(興、觀、群、怨之極)、又是情聖(己心充塞於天地,流行於萬類。天下之大,凡所接觸,全與己心痛癢相關,血脈相通,而天下歸仁之境界),這三合一的境界。

甚至超越詩歌的杜甫,進入到更整體的孔子儒家,其「一天人,合內外」之整體。而孔子儒家所以讓我信服,也是因為它核心處之「德層」,或其它名稱,如仁(天下歸仁)、「中和」、或「道德天心等,本質上那就是一種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

這是今天所做再一次,也或許是最正確的一個自我表述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電影《孔子決戰春秋》的成就--一個偉大之溯源與再現

歷史需要追求「視域融合」:當「中華」遇見「民國」與當「民國」遇見「中華」

宮崎駿的四部紀錄片的感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