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學盲言》 【德性行為修養之部】五二、情與欲--欲必以外物為滿足。物無窮,則欲亦無窮。情則相通互足,相愛相敬,至和且樂,乃始為人生康莊大道所在。

 


五二、情與欲


西方人信有靈魂,遂生宗教。又在科學、哲學上皆主身心兩分,故哲學上有唯心、唯物論,科學上有生理學、心理學。然西方科學言心理學,實多偏在生理。心之一切作用,皆從腦部求之。

孔孟莊老之腦,若經解剖,宜與其他人腦無大不同。而其心則大不同,則又何說以解。中國人之於身心,每不過分作分別看。心在身而為之主,如國之有君,而君亦不離於其國。無君不成國,離國亦不為君,大體如是。

《莊子·齊物論》,「南郭子綦隱機而坐,嗒焉似喪其耦。」人與人相處為耦,而此處耦字,則不僅指人與人言。下文:「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身如槁木,則喪其心。心如死灰,則喪其身則此處乃謂心與身相耦成我,喪耦即喪此心與身之相耦。故曰:「吾喪我。」我即此身心之相耦。

心必接於物而見。身亦物,苟無此身,又何由見此心。《莊子》曰:「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是亦近矣。此可指自然與人生言,亦可指身與心言。慧可問達摩安心術,達摩答,「將心來,與汝安。」慧可悟,離開事物,心何可得。達摩面壁,已離開了外面事物。目不見色,即如無目。耳不聞聲,即如無耳。耳目俱無,則已失去了此心之大部分。伊川瞑目閒坐,不知門外雪深,不知兩弟子侍側,此所謂心不在焉,則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不視不聽,又何見聞之有。儒釋道三家,皆有打坐工夫,主要即在喪耦喪我,即以求深處之真我。

中國為人本位文化,重要在人與人相接相處。普通人皆從此相接相處中見心,而儒釋道之深處,則求於不相接不相處中見心。其先原人時代,主要在與物相接。及其有家洞居,主要乃在人與人相接。人與人相接相處,乃有中國人所謂之人倫大道,亦即是中國之人生哲學。此處乃見有人心。

惟人與人相接相處,千差萬別,有難有易。最親切,最接近,則最難處。夫婦人倫之始,朝夕相處,長時相接,而求能百年和好,成為佳耦,此實最難。西方人言自由戀愛,十萬人一都市,成年未婚之男女,各可達萬。萬中擇一,此自由即不易。僅從少數幾人中偶而相值,則僅乃一極有限之自由。又主自由離婚,則見夫婦相處久安之難。其實自由戀愛易,夫婦相處難。西方人又以結婚為戀愛之墳墓。中國人則夫婦求如雎鳩,求如鴛鴦,雎鳩鴛鴦僅乃一生物,可以人而不如禽乎。則最難亦即是最易之至矣

有夫婦乃有父子,已成隔代。能不生代溝,父慈子孝,代代相傳,家祚永隆,事似不易。但慈以教義方,孝以幹父蠱,有道亦即易。兄弟如手足,兄友弟恭,實亦不難。儻一家夫婦、父子、兄弟尚不能相處,則又何論於出門處世故君臣、朋友兩倫,必在夫婦、父子、兄弟三倫之後。《大學》言:「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治國需有君臣之義,平天下需講朋友之道,其本皆出於一心,其事皆始於一家。豈有不能齊家,而轉能治國平天下之理

孔子言道依於仁,《孟子》曰:「仁,人心也。」又曰:「仁者,人也。」其實皆言人與人之相接相處,皆在此一心。不有此心,亦不成為一人。《大學》言:「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其實修身即修心,即修其人與人相接相處之道而已。

中國以農立國,百畝之田,生事已足。五口之家,和樂且耽,乃更所重視。治國平天下之大道,亦推此和樂之心以為解決

西方古希臘以商立國,生事問題難於農,不能心顧其家。先求人對物,再求人對人。又先對人中之疏遠者,再來對人中之親切者。情感輕於功利。並不須夫婦和好,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始能出門經商。乃反其道而行之,必先出門經商,獲得利潤,乃始回家享樂。但回家無樂可享,於是乃仍求之都市中

男女戀愛亦一樂,甚至兵戈相見,戰場相殺,亦夠刺激,亦一樂。其他樂事亦尚多,但非人情之常,亦非齊家之道。乃至無國可成可建,其天下乃一功利之天下。羅馬乃一帝國,羅馬人、義大利人、義大利半島以外人,分為三大部分。亦惟一兵力統治之暫時局面而止

西方現代國家,乃(?)接其封建時代之貴族,擴大成一王室,組成一政府。封建貴族建立在權力上,現代國家亦然。故西方人言家庭,亦言母權與父權。權力與權力間則必言法。有法而無情,乃有近代民主革命之興起遂由神權君權而變為民權,主要仍在一權力乃結黨爭權,以多數勝少數。其天下乃成為一權力之天下。

故西方有個人主義,又有集體主義,主要皆在權。集體主義實即個人主義之變相,則人與人間自無情感可言。權力則為人欲。中國則重情輕欲。但情中必有欲,欲中亦必有情

大體言之,對物則欲多於情,對人則情多於欲。對未得則有欲,對已得始有情。故男女戀愛多在欲,夫婦結合乃見情果有情則欲自淡,至於無,斯見情之純。夫婦之百年偕老是矣。父母子女乃天倫,父母非欲離某之為其子女,子女非欲誰某之為其父母,非欲故其情純。

夫婦結合,亦求其不本於欲而純於情故雖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為病。則夫婦雖人倫亦如天倫,乃得成為佳耦。以道義相處,則情深而可久。以利欲相結,則情不深不可久雖男女之愛亦如此。

情發乎己心,故可自由。欲起於外物,故不應有自由。內自足則生情,內不足始生欲

飢欲食,此欲即是性。食求美,乃非情情以理節,欲以法制,兩者之別,實有深義之存在

推至於君臣,朋友亦然。孔子曰:「不仕無義。」仕非為欲,君臣初不相識,但相與間亦可有真情。朋友相知貴相知心,知心則真情生。酒肉朋友,乃市道交,各先有欲,而無情,又烏得謂之為朋友。

故中國人好言名義。父子、夫婦、君臣、朋友皆是名,有是名則有是義。名乃指一種既得已成之局面,非由我要來,亦可謂由天賦。如天生我為人,在此家、此國、此天下,而有父子、兄弟、夫婦、君臣、朋友之五倫。非由我之私欲來,我一任其天,仁至義盡,則我乃為一天人

儻必欲違天由己,只自尋煩惱,自找苦痛,自毀其己而已。故夫婦則言:「天作之合」,此中大有妙義,惜乎今人之不加體會。

中國乃一農業人生,有其絕好之教育場所,自能多情寡欲。乃使中國造成一惟主多情,但求少欲之文化傳統,此亦可謂得天獨厚

情有愛有做,愛易滋生欲,敬亦人心自然。農村人多知敬,天地山川,一草一木皆所敬。鄉村曰桑梓,一桑一梓,植自父祖,與我並生並長。任意斬伐,心有不忍,並亦敬之若神。今日國人用譏之曰迷信,又稱之曰多神教,不知此亦農民心中一番敬意之自然流露。既敬天,乃敬及草木。其心有敬,乃不於己自足自滿。

孔子言仁亦言禮。《孟子》曰:「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與敬實只一心。孝養父母,孔子曰:雖犬馬亦知有養,不敬其何以別。」又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孝可有私,敬則大公。中國尚敬老之禮,老而得人敬,豈非人生一大安慰。近代老人得一分養老金,乃以濟其欲,不足以慰其情,此亦一大分別。

敬者尊人,非自卑。愛則當知尊,夫婦相敬如賓是矣。禮有賓主,敬其賓,亦即主人之自尊,非由賓爭來,此之謂平等,天與人不平等。中國古禮天子祭天,諸侯祭其國之山川,平民不得預。但祭者是主,所祭者則是賓。賓主平等,即天與人亦平等。

惟在主者之心知有敬而已。闡明此道者為師。故天地外,君親師皆當尊。尊親為孝,尊君為忠,尊師為重道

忠孝亦皆道,尊師尤人道之大者。孔子為至聖先師,其尊乃猶在君親之上。中國之人道乃如此。今人乃謂當尊青年。青年乃子弟,尊幼不尊老,豈不顛倒之甚。此乃一種功利觀,非道義觀

中國子弟人學,教以敬業樂群。能敬業,斯知尊師。同有所尊,亦人生一樂。西方人進禮拜堂亦一樂,正因其同有所尊。孔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同受教,同相尊,亦為師者一樂

今日則教師亦一職業,受業同為謀生,同業相爭,即非樂今社會乃僅知有愛不知有敬財富權力皆不足敬。徒重財與權,決非人情之正,亦非人道之常

孔子仁禮兼言。墨子主兼愛,非禮非樂,轉言天志,則非人情之愛。乃言尚義,此義亦當屬天不屬人。莊子兼反儒墨,盛言自然,人與物相類,無愛亦無敬,尤少言人情

但莊子實近儒。

《內篇》七篇,《逍遙遊〉、〈齊物論〉,開宗明義。繼以〈養生主〉,則生命當養。又繼以〈人間世》,則人當處世。繼以《德充符》,有小德大德有德無德之辨。繼以〈大宗師〉,大德則為世宗師。殿以《應帝王》,宗師大德,乃可為帝王。則莊子思想,實亦其與儒又何異

名家本物,則由墨家來

墨子非禮非樂,一以自苦為極。莊子則非禮不非樂,與惠施遊濠梁之上,而言魚出遊之樂。(是《莊子》外篇的《莊子·秋水》)

惠施名家墨徒,與之辯。富有人不如魚,不知生之可樂者。莊子,妻死鼓盆而歌。此即阮籍禮法豈為吾輩設之義。妻死而歌,母葬而飲酒,蔑棄人間禮法則有之,非對母妻無情

《莊子》書又有《至樂》篇。治莊周道家言,無不知對外當和,對己當樂。和與樂,即皆情。《莊子》乃主寡欲以至於無欲,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無己即無一己之私孝弟不為名,忠恕不為功,無欲而至情乃見

故儒家言愛敬,道家言和樂,皆人情

墨家自苦以兼愛,亦非無人情。後代中國宗孔孟,兼采老莊,獨墨學不傳。中國文化一本人情,亦即此可知矣。

莊周兼反儒墨,但於孔子前提出一老子,於堯舜前提出一黃帝,雖寓言無實,豈不仍是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之意墨子亦言,非大禹之道不足以為墨,則仍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信好及於古人,此見人情之深厚亦可謂中國國民性如此,中國傳統文化如此,此誠無奈之何者。

孔子提倡仁,鄭玄言:仁者,相人偶。」人與人相處成偶,其道即為仁

莊周〈齊物論〉南郭子綦喪耦、喪我。其實彼我不兩立,喪我正是成耦一最佳心情。易詞言之,喪耦亦即所以成全其耦耳

孟子言舜為天子,瞽叟殺人,皐陶為士,皐陶執法無私,則殺人當抵命。舜不能使其臣皐陶不執法,乃偕瞽叟同逃海濱無人之境,以求全其父之生命。舜之逃離其天子之位,較之釋迦之逃離王太子宮豈不其喪我之心情更為崇高

孔子言殺身成仁,孟子言舍生取義,此又是喪我之一種最高心情

此皆中國人情之至深極厚處。中國人所理想之人生最高境界,乃在此。

人生必有耦,最大者有二。一曰生與死,一曰彼與我。人生種種問題皆從此二耦生。釋迦牟尼為王太子,新婚有子,離家出走。一人坐菩提樹下得悟,重還人間,宣揚涅槃境界,求解決人類生死一大問題。

但中國人對此問題,則並不重視君子休焉,小人息焉,生則勤勞,死獲休息,又何足畏。張橫渠亦言:生我順事,沒我寧也。」寧即休息義。故死生在中國人觀念中,終不相對立,不成一大問題。故亦不產有宗教

近人言中國科學起於道家,是又不然。道家言自然,乃一種生機論。一切物,莫不以有機的生命體視之。故人之處自然,亦能和能樂。此一宇宙,似無情,實有情。《莊子》書中反對機械論,屢見不一見

近代西方科學,乃與權力觀功利觀同流,皆為道家所極端反對故道家言自然之發展,乃藝術,非科學科學中無人情,而藝術則極富人情味。苟無情,斯亦不成為藝術,亦可謂非中國之藝術。儒家言則為道德人生,道家言則為藝術人生。總言之,則為人情的,而非權力功利的,此亦中西人生大不同所在。

中國科學亦富同情心。大禹治水,求通水性。后稷治稼,求通五穀之性。神農嚐百草以療人疾病,求通百草之性。西方藥物則多屬無機性。中國人發明火藥,演而為爆竹煙花,供人娛樂。西方則演為搶砲,為殺人利器。亦可謂中國之各種科學發明,亦均富藝術性。其端仍當自農業社會始。

故中國人生徹頭徹尾乃人本位,亦即人情本位之一種藝術與道德。儒家居正面,道家轉居反面,乃為儒家補偏而救弊。然皆不主張欲,故亦絕不采個人主義之功利觀與權力觀,此則其大較也。

西方宗教,權力一歸之上帝。靈魂上天堂,則仍為一種功利觀。哲學則知識即權力,而功利隨之科學改造自然,權力功利,兩途兼顧,故在西方乃最盛行,超於宗教與哲學之上。然科學最為無情,後爭有餘,求和不足惟見物對物,不見人對人乃欲非情。藝術則物亦人化,科學則人亦物化。人世界全化人物世界,則不和不樂,無愛無敬。所敬只賸一上帝,可愛只在男女,此豈人類之真理所在乎?

要之,欲必以外物為滿足。物無窮,則欲亦無窮。情則相通互足相愛相敬,至和且樂,乃始為人生康莊大道所在。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電影《孔子決戰春秋》的成就--一個偉大之溯源與再現

歷史需要追求「視域融合」:當「中華」遇見「民國」與當「民國」遇見「中華」

宮崎駿的四部紀錄片的感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