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歐麗娟【大觀紅樓──樂園的失落與追

 




三年前讀了廖咸浩先生出版紅樓夢補天之恨:國族寓言與遺民意識書,讓我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

在此之前,看到台大開放線上課程最受歡迎的中文系歐麗娟老師一系列紅樓夢講授課程,但並沒有全部聽完。當時內心總有一個疑問,這一本所謂紅學的偉著,難道只是在訴說著一個貴族的衰弱,甚至只是在講男女之情這種「前現代意義之下的小說,就像當代的張愛玲已變成顯學,在此之前《紅樓夢》早已儼然是顯學前身,並且有各種不同的考證,以及不盡的探索。

不過這部書不知道為什麼,始終引不起我的興趣,在我所喜歡的一些哲學家,通常也不太會去看重這本書或許這裡有一些我性情上的問題,甚至可能是天生氣質。或者是某一種偏執所致吧。

總之,我總希望能夠聽到一些令我感到重大洞見的閱讀,才慢慢發現廖咸浩先生之書之出版,最近竟然又意外看到了歐麗娟教授她一兩個散落在YouTube關於紅樓夢的演講,而再次引起了我的興趣。

如這裡她給的題目是類似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一種所謂追憶、再現大觀紅樓:樂園的失落與追尋—樂園的崩壞與世界觀的裂解」),而且核心的關注,是在一個所謂「貴族世家」所展現的精神文化與物質生活的全部面向,如將陳、歐兩家結合,將補天之恨」,從男女之情、 練石補天神話,到大觀紅樓「家族」的失落與追尋,甚至最終到達國族寓言遺民意識,當中許許多多的描繪與細節慢慢給彰顯出來,才把這一條主軸的線給找尋出來。

如果按照這樣說法成立的話,紅樓夢所謂的就有一種樂園(神話或烏托邦)好的寄托,但在現實上已經失落的緬懷之情。如果放到更大的家族以上的歷史朝代來看,那大凡歷史交替之際,是最容易產生這樣的小說主題。

如在一些重要的中國詩人底下,他們目睹一個輝煌時代,從興盛到逐漸崩解的過程,種種細緻的痕跡或軌跡,就在眼前一幕一幕開展,而自己卻無能為力去維繫,那內心所刻畫出來的追悔,甚至是懺悔寫作主題,甚至引申為寄托為一種樂園與神話結構,就會形成了一種最為深刻動人的寫作精神。

這樣的思維邏輯,我們也可以看到孔子,他活在春秋末年,所謂周文疲憊,禮崩樂壞的時代,所以電影孔子:決戰春秋》中所謂「甚矣,衰也,久不復夢見周公」、所謂禮衰,樂官四散,與所謂五十而知天命,才能夠從這個「宣戰」角度去試圖真正的理解孔子在中國歷史上的與學術上中被人所長久被忽視「吾其東周乎」與岀仕為政推行禮治、仁政的重大意義

甚至中國更古遠的經典, 如周易講陰陽變化,講面對時間變化與人為努力之間在卦象之間相隨、相漸,講憂患意識,講一爻一世界,講當中變化無窮的推演,講「第二曲線」,講知微見著所含藏的危機與轉機,毁滅與重生

如晉宋之際陶淵明閱讀山海經》,以及對「歷史典範的重構」的詩歌表現形成了他以一己之小我(有所為有所不為)來建立整個天地宇宙自然與歷史家國之間的自我演繹。

又例如大唐開元、天寶盛世,由極盛轉衰,目睹這一歷史現場,而成為中國最偉大的詩史作者杜甫詩歌中的一個主題,就是對時代過去光榮的緬懷,以及對這個光榮逐漸褪色,來自山河變色對比之下,內心的苦悶與自己無能為力,卻又願窮其一生之力,努力為大唐留下後紀錄所代表的詩歌最高的歷史人文之精神。

又如在晚明錢柳因緣的時代背景,正也是由盛而衰而竭,錢柳最終深陷其中並與之交會所產生復國運動」行動所寄托的那一些興亡遺恨的詩歌內容,包含對如西湖的記憶之夢與破滅。

那曹雪芹的紅樓夢正好也是這樣的一個主題意識下,另一在清代初期所留下為明代悲挽的代表作。而歷史發展過程又往前邁進,但詩人的內心卻處於新舊之間,而感受到當中巨大的一股難以改變的歷史力量;一個舊有文明最終毁滅,而自己又身處其間,卻無能為力挽救,而形成了一種樂園的主題與追尋,在夢境的世界與神話的結構裡,留下最後哀挽紀錄,一樣是所謂的「痛哭古人,留贈來者」

其實,這也是一個人一生的寓言,從出生,一直到人生最終,所有的人都可以納入這樣的一個生命遞嬗的表達主題裡,就好像我在建國37年最後退休感言那一番簡短致詞。

嚴格說起來,當中就有廖咸浩先生書名的主題意識,以及歐麗娟教授所解析大觀紅樓──樂園的失落與追尋的主題意識,竟然就跟我上面所舉例,與我此生的際遇,尤其更長的階段是在建國服務,先由工商專,一直到科技大學的升格、轉變,最終或許並不是因為少子化的原因,而導致學校慢慢趨於衰危,並不復當年的建校理想云云。

這一些也可以放在黃年先生對提倡一中屋頂所做的無盡努力,其背後正有著上述歷史興亡遺恨所給他的一種憂患意識、一種天命,一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補天」努力,正是因為這個一中屋頂之失落與追憶與再現,是曾經歷這麼多人的努力,甚至有其燦爛輝煌、鼎盛巔峰之歷史、文化、民族之高度,才會構築出與之對應在現實上無比艱難,甚至有趨於終將有朝一日崩解的巨大痛苦。

最後,我想到歐麗娟教授所舉的例子,是杜甫他的樂園追尋,那是我更能感受到的實際例子。但我覺得最好的範例,是他曾經為了他所親自目擊的歷史第一現場,奉獻了他最高努力所試圖去不斷挽救的行動,並具體表現以及最終選擇在像是三吏、三別的詩作裡,所帶給他的一種根本衝擊,致使他詩歌風格從此為之改變,並以選擇必須離開長安,向西行,從此漂泊西南天地間,成為「詩史」的代表,而又在沿途記錄「安史之亂」所帶給唐代各地莫大的改變,與所帶給他無盡的痛苦,以及在痛苦中又不斷地透過追憶去重建、再現那個輝煌盛世,也就是在那美好記憶中帶給他種種感嘆與痛苦,卻又是不斷燃起生命鬥志的行動力量。這裡我指的是像這樣「沈鬱頓挫」的作品,正好是歐麗娟教授所說最好的代表。

如此說來,晚明錢謙益的投筆集,仿照杜甫秋興的律詩體例,一共108首,就成了杜甫之後詩史最高級的表達巔峰形式了。而這樣的風格,在當代中國最明顯的範例,是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他在一生投身史學研究背後所寫下那些一己與家國交織一起纏綿與哀婉的詩歌,以及最後竟然寄托在美好頌紅妝主題之下世間奇女子如陳端生與柳如是的故事上。

所以柳如是別傳甚至成為當代學者胡曉明先生所言,另外一個在上述意涵之下(紅樓夢補天之恨:國族寓言與遺民意識)清代紅樓夢所代表的意義之下當代中國最偉大的「文化想像」再現:

《別傳》的核心是情史,但這個情史,是以男女(國士名姝)相知相思情史,寓托歷史文化相知相思情史。是具有中國文學中最為深細優美的心靈世界與中國史學中最為沉痛悲壯的興亡史事的合一,表現了中國文化的精神與美。陳寅恪對於河東君柳如是的文化想像,是本世紀對於中國文化最偉大的文化想像。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電影《孔子決戰春秋》的成就--一個偉大之溯源與再現

歷史需要追求「視域融合」:當「中華」遇見「民國」與當「民國」遇見「中華」

宮崎駿的四部紀錄片的感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