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決戰春秋》第四段: 「一貧一賤,交情乃現」

 






昨天早上十點到下午三點在106教室上運修系與觀光系的【歷史與人生】課程,繼續帶領同學觀賞閱讀《孔子決戰春秋》第四段,也就是孔子離開魯國周遊天下列國,第一站到了衛國。

在《論語》的文獻中衛國是一個人口眾多富裕的國家。孔子在衛國有不算少的記載。有些融入電影,有些就略去。

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例如孔子要不要見南子這一段《論語》中就有孔子感到頗有為難,而與之路有了一番對於合不合禮的一個分辨,以及《論語》中記載孔子在衛國有遇到一個老者表達孔子衛國心情鬱悶難以紓解所發表的一番議論。

子擊磬於衛。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鄙哉!硜硜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子曰:「果哉!末之難矣。」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從這裡可以看到孔子與隱士之間的記載,在《論語》中不能不說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項目,特別在微子篇有大量文獻,而在電影孔子流落到鄭國邊界渡口那一小段,一分鐘就濃縮了好幾章孔子跟隱士之間的對話。

不過在衛國這一段,也有關於南子與太子之間的爭論。子貢甚至詢問孔子對於衛國皇室爭論的看法,也就是後來太子出走之後,最終該不該回國繼承王位這件頗為困難的事件。孔子對此發表一番看法。但這些都沒有辦法納入電影中。

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孔子在衛國這一段電影中,特別強調孔子跟南子最終見面,而展開昨天上課所說一種測試(Test)。也就是君夫人在測試孔子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以及她對於這樣的人物在測試過程中其內心的真正想法。

在昨天的課程中,運休系有一兩位同學都做了答覆。我更把它當作是一個現代求職的範本。一個應徵者如何與徵才者之間彼此的詢達。這也是第一次用這樣的職場應徵工作來作為範例。我相信是比較容易讓學生了解的。

而在昨天的詢答中,孔子先後回答了南子對於孔子對《詩》的看法,以及對禮治的看法,也就是孔子的為政之道,孔子講禮法、講禮讓,這點跟南子的想法並不相同。顯然南子在質疑孔子於權力角逐之中,何以還能夠適用他的為政以德、禮治、德化的觀點,直到詢問孔子,這種「為政以德」是如此之重要嗎?這也開啟了孔子更進一步表達他最深刻的生命信念,那就是「朝聞道,夕死可矣」。

此時的南子顯然完成了兩道的題目與測驗。

接下來第三道,就是詢問孔子是否願意留在衛國?

衛國南子可以幫孔子實現他的為政的理想,但孔子顯然沒有接受南子的邀請。我問同學這原因到底是什麼?

在這裡孔子的反應應該是很正常的,也就是這不合乎禮治,或者說這不是由一個君夫人能來主持的一件任命。名不正,言不順。這是孔子正名的思想,但並不否定南子作為一個傑出女性領導者的智慧與能力。

因為在不斷地對答過程中,高手對答,孔子見招拆招,最終南子始終把孔子當作是一個為政的治國良才,儼然在為衛國延攬人才。

當然在電影的表達中有明顯流露一種「德與色」之間的分別。這當然是《論語》的出處,也很可能就出現在孔子跟南子的對話脈絡裡,但我們並不得而知。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但顯然編劇放在這裡也是有其道理。正好表達了孔子「為政以德」有一種與外在形象美貌表面不同的內在深刻的道德基礎。

我不認為這是最重要的觀點,但美色確實也是最容易被意識到南子內心的一種孔子對她的忠告與箴言,並且是用一種委婉而嚴正的態度來提出。這就點出南子最大的不足之處。也是孔子最重要的為政根據。

所以這一段到了最後南子起身做了一個當下令孔子難以理解的表述。這正好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一個觀點。也就是孔子無法照見自身,卻被一個有意延攬卻遭委婉拒絕的南子用她的語言深刻表達孔子真正為孔子的真正面目之所在。

所以電影在這一段最終在一種近乎是拜師的儀式裡,完成了孔子與南子相互之間電影中最特別的表述或者說傳奇。

在此之前,孔子流落衛國,電影中衛靈公其實並不欣賞孔子的為政主張。他認為那是一種高彈理想無濟於事的書袋子。善待孔子只是一種外交上的禮貌表面行為,可是南子卻說了「一貧一賤,交情乃現」。

我問同學,什麼叫一貧一賤?

但同學沒有辦法答出這個問題,我只能告訴同學,根據電影的脈絡,南子雖遠在衛國卻早已經耳聞孔子為政的理想,以及艱難。

她知道那份理想在現實政治幾乎難以實現,所以她使用了一貧一賤,交情乃現,無疑就是代表著她內心的一種對於孔子的敬重與賞識,不會因為他流落到衛國處境艱難,而只是表面的虛應故事,而是南子內心真正的欣賞。

所以她告訴衛君,要禮聘孔子,由孔子來教導衛國王子,將來衛國就可以無憂這一段,是在之前就鋪陳了。

可見南子早就風聞孔子為政的過程,以及之所以失敗離開魯國流落衛國的心情,於是就用「一貧一賤,交情乃現」來作為代表。這表示南子是了解孔子的。

我在班上甚至舉例,如各某位同學30歲舉行同學會,班上有一個同學平常在大學四年默默無聞,並無表現,在班上甚至若有若無,不料數年之後同學會上,他有了不一樣的人生表現,而加以詢問其這幾年轉變的原因何在?

我告訴同學,這就譬如他身邊出現一位貴人、知己,了解這位默默無聞的學生,不但賞識他、激勵他、鼓勵他,而就在這樣的相互關係之中,讓他反而在若干年之後有相當長遠的進步。這也可以用在「一貧一賤,交情乃現」這個語句裡頭。

後是這電影帶到了周遊列國,從衛國、到曹國、到宋國的途中,這一段電影中遺漏孔子在匡城有危難的一段。

我特別把它表錄出來,指出文獻根據之後,下一站在宋國,孔子一樣身處為難,並在只能樹下習禮,最終不得不離開宋國,而說出那一句「天生的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我告訴同學,這兩個出處是多麼的重要,因為那就是孔子在「五十而知天命」的逆境、困頓、固窮之中,他內心對於「天命」的召喚有強烈的自覺與篤信,而表露的兩個文獻。

很可惜,這兩個最關鍵的文獻,一個並沒有表述出來拍攝,一個只在影像動作之中,並沒有文句上的暗示,而感到是這部電影莫大遺憾之處。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電影《孔子決戰春秋》的成就--一個偉大之溯源與再現

歷史需要追求「視域融合」:當「中華」遇見「民國」與當「民國」遇見「中華」

宮崎駿的四部紀錄片的感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