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賴、陳諸幾位先生論莊子之以天合天、或氣化主體與物化渾然為一之天人合一之勝義與闕義

 


最早比較正式閱讀莊子是有一本徐復觀先生所寫的《中國藝術精神》,裡面就是指出兩位關鍵性的人物,一個是孔子,一個是莊子。那應該是或許已經是30年前的往事。當時至今仍留下很深刻印象。

徐復觀先生的文字相好懂,所以可以很快吸收。當時我對孔子其實所知非常非常的模糊、有限,反而對莊子感到極為好奇、新鮮、有趣,並且更能夠有所感應。因為孔子確實是看起來簡單,且不玄奧,但其實並不容易理解,因為抓不住他的真正重要性,或說魅力之所在,且看似具體,但並也不具體,因那是一個很巨大而古典的世界。

而莊子就相當詳細,指點各種所謂對於對象、或者物的各種進路,還有他莊子總想要「撥亂反正」(嘲諷孔子)而既有其一番難解思辨,更常舉出那一些動人深刻的寓言或故事。記得徐先生在書上選取了數十個。當時真是印象極受用並深刻極了。

養生主後來在建國大學國文選是必讀的課。我最早也在進修專校曾教過好幾遍,但當時還是很表面的理解。雖然已經發現莊子的觀物哲學其實是一種高度極為精巧的技術(),並認為不會像老子有時候會讓人誤入歧途,變成一種權變、陰謀的一種謀/策略之學,反而是很純正深入到對象、技藝或技術的深層學習,並達到極深澳的境界。

而事實上,轉個方向,莊子的觀物哲學,其實也可以用來作為人跟人之間最好的一種溝通方式,來補充孔子所過度「正面」強調的在群己之間的那一種忠恕之道。故這兩種方式其實應該是同時重要的。

試問,

我們如何做到人與人之間群己忠恕之道」之水乳交融關係呢?

仔細看,還真的要有莊子那一種「庖丁解牛」的精神所達到那一種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游刃有餘」(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界。

所以楊老師說,讀莊子的觀物者學,不但可以成己、也可以同時達到成物,最終是道也,進乎技矣以天合天」。這應該是很正確的說法。也就是,可以拿這一個極好的氣化主體(或心氣主體)體知」所成物」的觀物(物化)哲學,用在儒家孔子成己、成人、成群、人際上,甚至用在兩性(或看似簡單實為困難之我者與他者」兩端)常出現糾葛得失如愛情關係上。

而今天閱讀最高興的,竟然是在錢穆先生的《論語新解》當中,發現孔子的游於藝(如孔子對音樂之學習與鑑賞)之藝術精神與道德精神乃是真、美、善之合一,也竟是發現此注文竟然也可以用來解釋莊子如庖丁解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所成己、成物所臻於以天合天的藝術精神(二者皆同本於自然),並間接突顯孔子之藝術精神(兼具真、善、美與成己、成人、成物、或天人合一之全體,乃是在莊子之上者。

如錢先生解 6-21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樂水  水緣理而行,周流無滯,知者似之,故樂水。[案:「樂」,據本書第425章之注解,是「心有所愛好」之意。]

樂山  山安固厚重,萬物生焉,仁者似之,故樂山。性與之合,故樂。

本章首明仁知(ㄓˋ)之。次明仁知(ㄓˋ)之。三顯仁知(ㄓˋ)之。然仁知(ㄓˋ屬於德性,非由言辭可明,故本章借山水以為形容,亦所謂能近取譬。蓋道德本乎人性,人性出於自然,自然之美反映於人心,表而出之,則為藝術。故有道德者多知愛藝術,此二者皆同本於自然。《論語》中似此章富於藝術性之美者尚多。鳶飛戾天,魚躍於淵,俯仰之間,而天人合一,亦合之於德性與藝術。此之謂美善合一,美善合一之謂聖。聖人之美與善,一本於其心之誠然,乃與天地合一,此之謂真善美合一,此乃中國古人所倡天人合一之深旨。學者能即就山水自然中討消息,亦未始非進德之一助。[p168-169]

而此亦可參照錢穆先生解5-25顏淵 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所言:

蓋人也是物、所謂人物,則見子路心體廓然,較之與朋友通財,更進一層之與共」之志。

顏淵則「我願己有善,己心不有誇張。對人有勞,己心不感有施予」之及物之功。

孔子之志則更進一層,孔子則內外一體,物得其所之妙,直如天地之化工。或「人我皆入於化境,不僅在我心中有人我一體之仁,即在人心中,亦更與我無隔閡。同此仁道,同此化境,聖人仁德之化,至是而可無憾」。

凡此,皆有孔子聖哲仁心、仁德之生命全體之仁境、化境(直如天地之化工。

此或可如汪先生〈生命五層次論〉論一文所言「生命非自我作始,亦非自我告終,而自有其內內外外整體綿綿穆穆不容自已之大相關者在乃有超乎莊子哲人生命之獨歛化境之上者。

此即亦可以將楊、賴、陳諸先生之盛發莊子之氣化與觀物之化境(居〈生命五層次論〉之第四層生獨層)再上達與導源到孔子之生命五層次之第五層德層」或仁境」,乃至再上接天命層」,甚或最後之」。

然則,以下所論皆本於錢汪二先生之論而與莊子之言不同也:

則,以下乃專言孔子。如何謂孔子之生趣層?

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443.17-9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207.9-2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151.7-4俱可見生趣層之可能與一斑焉。

如何謂孔子之生獨層」?

蓋,生趣層之後,於一己之獨省中,首生前人、前物、前境、前神之象韻,恍惚搖曳,餘味悠悠,此即進入「生獨層中之象韻層」矣。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160.7-13可涵此層。其次,靜坐功夫了得,象韻漸晞,外之既泯,內之遂清,廓如也,彷彿平鏡一般,是為「生獨層中之平鏡層」。子曰:「仁者靜。」140.6-21可通此層。

又如何謂孔子之德層?茲舉汪先生論德層」一節表之:

因生命非自我作始,亦非自我告終,而自有其內內外外整體綿綿穆穆不容自已之大相關者在,焉可久獨如平鏡?故由此翻轉,容受諸外,不再獨歛。而於先前所脫卸之外人、外物、外境、外神,幽生大寬容、大悲憫、大體諒、大感通,宛若由「全無」一轉為「全有」。唯,果真欲長保此內外整體於一動態之大平衡而無偏,此一稍偏淺淡實欠深入之虛的「全有」之「容受」感,勢必不足以承之,而須逐一收拾、逐一料理、逐一明白、逐一了當,久之,下學自然上達,漸生一更深的重心以得安頓於內,亦生一更高的判準以得裁成於外,此「重心」即彼「判準」,庶使內內外外逐一了當而更「一以貫之」焉,以昇彼虛的「全有」之「容受」感,成此實的「一貫」之「融透」感焉。而「德層」也者,即吾人生命之總重心、總判準也。

〈生命五層次論〉論「德層」為:

唯,「生獨層中之平鏡層」不可久居,因生命非自我作始,亦非自我告終,而自有其內內外外整體綿綿穆穆不容自已之大相關者在,焉可久獨如平鏡?故由此翻轉,容受諸外,不再獨歛。而於先前所脫卸之外人、外物、外境、外神,幽生大寬容、大悲憫、大體諒、大感通,宛若由「全無」一轉為「全有」。唯,果真欲長保此內外整體於一動態之大平衡而無偏,此一稍偏淺淡實欠深入之虛的「全有」之「容受」感,勢必不足以承之,而須逐一收拾、逐一料理、逐一明白、逐一了當,久之,下學自然上達,漸生一更深的重心以得安頓於內,亦生一更高的判準以得裁成於外,此「重心」即彼「判準」,庶使內內外外逐一了當而更「一以貫之」焉,以昇彼虛的「全有」之「容受」感,成此實的「一貫」之「融透」感焉。而「德層」也者,即吾人生命之總重心、總判準也。

「德層」之上又有「天命層」,則又何謂孔子之天命層?論語新解有言「孔子五十而知天命,並舉兩章可證:

天命指人生一切當然之道義與職責。道義職責似不難知,然有守道盡職而仍窮困不可通者。何以當然者而竟不可通,何以不可通而仍屬當然,其義難知。遇此境界,乃需知天命之學。孔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何?」又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為學,至於不惑之極,自信極真極堅,若已躋(ㄐㄧ)於人不能知,惟天知之之一境。然既道與天合,何以終不能行,到此始逼出知天命一境界。故知天命,乃立與不惑之更進一步,更高一境,是為孔子進學之第三階段。

〈生命五層次論〉則曰「天命層:

天命者,渾整乎身心內外天下萬物於一體,了了乎一一份限以安安。蓋天命層已屬天、人之際,故雖處乎吾人生命之上之外,卻隱隱然可由德層與之相通而微微知之者也。

〈生命五層次論〉並更再進而從趨於真正之天人合一之全體也。此即此即「天」表之為通統乎天命層乃至其以下諸層也,並言深感「德層」之難成與「天命層」之難知者,敢勿謹思孔子「訒」與「無言」之教耶?其言「天」曰:

2-9.而,天命層者,猶屬天、人之際,人之高德猶可微微知之者,至天命層以上,其更深之不可以知知之、無能以層次限之者,其「天」乎!因將「天」與「天命層」之間打開而不予閉合,以象徵「天」之通統乎天命層乃至其以下諸層也。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33.2-17)又曰:「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305.13-3)故知當止乎其所不知。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281.12-3)又曰:「予欲無言。」(453.17-19)既處乎〈生命之五層次論〉之將終,深感「德層」之難成與「天命層」之難知,敢勿謹思孔子「訒」與「無言」之教耶?因是已

最後,凡此上述,乃將上述楊、賴、陳諸幾位先生論及莊子之以天合天、或氣化主體與物化渾然為一之天人合一之勝義與闕義,乃歸於錢穆先生之言孔子,如:

鳶飛戾天,魚躍於淵,俯仰之間,而天人合一,亦合之於德性與藝術。此之謂美善合一,美善合一之謂聖。聖人之美與善,一本於其心之誠然,乃與天地合一,此之謂真善美合一,此乃中國古人所倡天人合一之深旨

歸於汪中興先生〈生命五層次論〉一文最後,表之德層、天命層,與天三層,最後並將「天」與「天命層」之間打開而不予閉合,以象徵「天」之通統乎天命層乃至其以下諸層也

於是乃把此處補入昨天的部落格中。並把楊儒賓先生的演講重看一遍。並也補充入昨天的部落格中。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電影《孔子決戰春秋》的成就--一個偉大之溯源與再現

歷史需要追求「視域融合」:當「中華」遇見「民國」與當「民國」遇見「中華」

宮崎駿的四部紀錄片的感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