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24的文章

歷史需要追求「視域融合」:當「中華」遇見「民國」與當「民國」遇見「中華」

圖片
  今天 ( 二○二四年三月一日 ) 星期五。 早上十點與下午一點在 106 教室上運休系以及觀光系【 歷史與人生】課程。第一堂上課介紹「三史共構」(台灣史、中國史、世界史)與「歷史通義」(以「新軸心時代」來思考以「文化」為基礎的現代文明國家) 以及歷史配合地理的重要。並帶到三部最近的電影,分別是 2023 年電影《 拿破崙》 與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 2023 年電影《歐本海默》與二次大戰於1945年最關鍵事件始末(並請同學注意本屆奧斯卡得獎名單)。 2024 《沙丘 續集》(設定在一萬年以後)。 之後介紹以上個世紀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德法戰爭為背景所拍攝 2022 年《西線無戰事》電影預告(思考過當的「愛國主義」), 並涉及中國 1919 年五四運動「民主」(德先生)與「科學」(賽先生)的 百年意義。 之後就帶到「自由主義者」胡適(1892—1962) 1949年 到台灣支持國府,以及《 自由中國 》 成立之意義,與其( 1958到1962 年)接任中央研究院院長一職。 所以在介紹胡適紀念館影音之後,並就帶入 1947 年 228 事變(前天才過完)對台灣史的意義, 並且以 2023 年底蔣介石日記回到台灣, 並介紹隨即出版《 蔣介石日記》(從1949 到 1954) 新書發表會, 並告訴同學,這種「三史共構」的「相互對照」就是上這門課的方式。 下午則還是這些教材,但將順序改變,並增加錢穆先生(1895—1990)最後二十年來台與素書樓,與說明其與胡適主張不同—自由主義(Liberalism vs Cultural Conservatism) 與文化保守主義,與1987年解嚴後帶動攸關 228議題 1989年侯孝賢的《 悲情城市》(The City of The Sadness),與 1949 國府因內戰失利到台灣而有2023年楊孟軒教授的 《 大逃離:台灣現代的記憶、創傷與認同 》一書所提出「多向同理性未了」(Multi-Directional Empathy Unsettlement)。 以及最後介紹 2013 年宮崎駿《 風起》(The Wind Rises)(日本昭和時代二戰前背景), 並表達歷史一直處於「現實」(戰爭)與「理想」(和平)激盪之間,與需要追求高達美(H.  G.  Gadamer)所說的 「 視域融合 」(the Fusi

《胡適與韋蓮司:深情五十年》 書摘_1

圖片
  《胡適與韋蓮司 : 深情五十年》  「 從大使到回國 1937-1946 」 ,頁 127 8 月 24 日晚上, 胡適離開倫敦,轉往瑞士,結束這次在倫敦的聚首。 這次與韋蓮司會面時,胡適對即將發表的駐美大使任命顯然已有所知,並以此事,就商於韋蓮司,從 8 月 25 日胡適發自瑞士蘇黎克的一封信中工作的。胡適在信中解釋何以他長時期以來,一直避免介入政治 : 我是今晚八點到此地的,計畫還沒確定。 你上次的話讓我深思。 我在本質上是個「害羞」的人,這得自於我母親。可是我父親是個堅毅而有決斷的人。有時,我能維護自己的權利,辦些事情並解決困難的問題。可是,就一般而言,我寧可過我的學術生涯,扮演一個社會和政治的評論家,而不願作一個實際的改革者和政客。惰性和訓練是造成這種偏好的主要原因。 我不能完全同意你的話「 ( 在政治上 ) 我極力避免讓自己的生命作充分的發揮」。可是我相信,徵召來臨的 時候,我應該勉力一試,這是我的責任。我非常認真的在做目前的工作,相信我是能適應的。只是我並不喜歡這個工作。也許在工作中必要的戰鬥會使我越來越喜歡這個工作。我希望是如此的。 我答應你,我不會完全心不甘情不願的來進入這個新的 ( 外交 ) 生涯。但是我並不相信這是我「充分發展」 的方向。我會全力以赴,因為這是攸關我同胞生死的事。僅此而已。   當然,我並不是說你說的完全不對。我縱容自己把精力浪費在一時我感興趣的事情上。我一任自己受傳統對政治生涯厭惡的影響 而在待人處事上則過分矜持。我一直在安慰自己,要是不直接的介入政治。在這一點上,約翰彌爾 (John Stuart Mill) 一直是我理想的一個人物。 過去二十年來,我是社會和政治運動背後的一股積極力量,但我只是一個評論者,最多只是一個思想家。有時我問自己 : 「要是我直接介入 ( 政治 ) ,我是否能把事情辦的更好,或者加快「改革」 ? 但是,我的矜持總是讓我遲疑不前。 在 1935 到 36 之間,我曾自願擔任駐日大使。但是,因為長期以來,我一直是個「獨立的人」,我認真的話,卻被視為玩笑 ! 或許也有人不要我做這件事。 我親愛的 C ,但願我能對你所認為我「有」的「料」感到自信。 從上引這封信的最後一句可以看出,韋蓮司認為胡適有從事外交的「真材實料」,並鼓勵他接受這個挑戰。所謂「在政治上

讀《胡適與韋蓮司—深情五十年》有感_1

圖片
  昨天寫到韋蓮司最後在巴哈馬過世,那是錯誤的。 應該更正為巴貝多。 今天早上就在照顧漢娜之餘, 撥空看了周質平這本書,從1到52頁,加上前兩天所累積的閱讀, 這本書差不多大致讀完了3分之二。 初步的感受是跟昨天所寫的感想相去不遠。 剛剛並把這本書的結論也讀完了。結論指出古人講人生三不朽, 那胡適與韋蓮司就可以稱之為第四個「不朽」,也就是「立情」 之不朽。 至於今天閱讀比較重視的是時間的繫年,也包含這本書的目錄、 編次與結構,目的是更了解著他的布局, 以及剪裁敘事等等的編撰技巧,以及文字下筆的立意。 因這本書不是一本小說,可以以創意發想,而是一本傳記, 那就必須要靠真實的材料去巧妙編織。 胡適本人有寫日記的習慣。他的日記最後聯經出版總共有10冊, 高達四百萬字。周先生應該也有參考部分的日記來撰寫。 但這本書因為篇幅只有一百多頁,我的感覺是他留下很多空白, 並沒有用很多更細密的文字去填補當中的空隙。 所以讀起來格外有一種遐思。 太多的文字去填補反而失去的空靈美感。 或許這也是周先生寫這本書的手法。 畢竟深刻動人的美感並不是靠太過翔實的紀錄去填補。 這畢竟不是考證之書。 如果要寫成像陳寅恪先生《柳如是別傳》 也很好,那是另一種功力。 恐怕周先生是沒有辦法做到陳先生這樣的程度。 所以我的感覺是眼前就有兩種不同的人物寫法。ㄧ是像《柳如是別傳》這樣的寫法,讓人嘆為觀止, 又對錢柳有不勝感懷之心情。一種是篇幅短小, 像周質平先生的寫法也很好。應該說各有所長吧。 就是因為感覺周先生的取材當中還留了蠻多的空白。而空白總憑添想像。 所以如果可以的話,我認為應該多增加一些內容, 使這本書更豐厚一些。至於要不要寫成《別傳》 這樣又是考證又是立傳的題材,恐怕那是另一種寫作的境界。 寫作者本人的學問恐怕是最重要的考慮了。 畢竟周先生並不是像陳先生這樣的學術人物。 不過,我認為在人生「三不朽」之外,再另外一個「立情」之不朽,這也應該就是《柳如是別傳》所要表達的意思。這也是楊儒賓先生講『 1949禮讚—中華民國』從晚明所繼承「情教」在錢柳,以及胡韋為兩位重要歷史人物身上,都看到這樣的一線發展。

楊、賴、陳諸幾位先生論莊子之以天合天、或氣化主體與物化渾然為一之天人合一之勝義與闕義

圖片
  最早比較正式閱讀莊子是有一本徐復觀先生所寫的《中國藝術精神》,裡面就是指出兩位關鍵性的人物,一個是孔子,一個是莊子。那應該是或許已經是 30 年前的往事。當時至今仍留下很深刻印象。 徐復觀先生的文字相好懂, 所以可以很快吸收。當時我對孔子其實所知非常非常的模糊、有限,反而對莊子感到極為好奇、新鮮、有趣,並且更能夠有所感應。因為孔子確實是看起來簡單,且不玄奧,但其實並不容易理解,因為抓不住他的真正重要性,或說魅力之所在,且看似具體,但並也不具體,因那是一個很巨大而古典的世界。 而莊子就相當詳細,指點各種所謂對於對象、或者物的各種進路, 還有他 莊子總 想要「撥亂反正」 ( 嘲諷孔子 ) 而既有其一番難解思辨,更常舉出那一些動人深刻的寓言或故事。記得徐先生在書上選取了數十個。當時真是印象極受用並深刻極了。 養生主後來在建國大學國文選是必讀的 課。我最早也在進修專校曾教過好幾遍,但當時還是很表面的理解。雖然已經發現莊子的觀物哲學其實是一種高度極為精巧的技術 ( 藝 ) ,並認為不會像老子有時候會讓人誤入歧途,變成一種權變、陰謀的一種謀 / 策略之學,反而是很純正深入到對象、技藝或技術的深層學習,並達到極深澳的境界。 而事實上,轉個方向,莊子的觀物哲學,其實也可以用來作為人跟人之間最 好的一種溝通方式,來補充孔子所過度「正面」強調的在群己之間的那一種 「 忠恕之道。故這兩種方式其實應該是同時重要的。 試問, 我們如何做到人與人之間群己 「 忠恕之道」之水乳交融關係呢? 仔細看,還真的要有莊子那一種「庖丁解牛」的精神所達到那一種 「 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 」 的 「游刃有餘」 ( 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 ....... 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 境 界。 所以楊老師說,讀莊子的觀物者學,不但可以成己、也可以同時達到成物,最終是 「 道也,進乎技矣 」 之 「 以天合天」。這應該是很正確的說法。也就是,可以拿這一個極好的氣化主體 ( 或心氣主體 ) 之 「 體知」所 「 成物」的觀物 ( 物化 ) 哲學,用在儒家孔子成己、成人、成群、人際上,甚至用在兩性 ( 或看似簡單實為困難之 「 我者與他者 」兩端 ) 常出現糾葛得失如愛情關係上。 而今天閱讀最高興的,竟然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