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與平庸--與孔子之學所以為聖學

 


昨天早上利用時間在維基看了《圓覺經》、《維摩結經》、《金剛經》等幾部介紹。不料主任來上班,於是提到圓善論》書名取自康德,亦來自中國儒釋道哲學本有的圓教思想。

他還提到牟宗三先生早年的歷史哲學政道與治道這兩本書,對於牟先生的文筆表示敬佩,因為表達概念清楚。他很重視寫作的文筆表達能力。

還提到錢穆先生的《中國歷代政治制度得失》這本書,並且提到他在政治大學歷史系所受的教育,老師的素養其實現在看起來並不是那麼的好。我跟他提到《國史大綱》這本書時,他屢次表達敬佩之意,並且認為這本書並不是一般歷史系大學一年級就能夠讀懂的書。

我還說在緒論裡面錢先生批評20世紀初期的中國歷史研究的三個派別,一個左派馬克斯思想,一個文獻研究,一個考證思想,都沒有辦法真正去表達中國歷史思想的精神與意義。

我也跟他提起《中國歷代政治制度得失》這本書,在台大政治系根本沒有開這種課程。而唐老師屢次提到這本書,我說那是錢先生在民國42年回台灣所做的一個系列演講講稿所整理而成的。

於是我感覺他有一種學思被耽誤的遺憾,一直要到現在才有一種遲來的覺醒因為他讀書既快又有效,也培養了一種鑒別能力,特別最近對佛學的研究,應該有他更深的一種人生境界與反省。

他也說到牟先生《圓善論》這本書他已經大致看完,但要看懂,其實還有一段距離。

又在分享會當天,他是主持人,我請他談一談《阿瑪迪斯》背後的配樂,就展現了他對古典音樂的高超素養,我想讓很多在座的老師都很驚訝通識中心的主任是這樣的一個人。


但昨天在大埔路的聚餐,他憤然離席所表達的激烈動作,把旁邊的李主任跟甯主任嚇到了,其實應該把我們整桌人都嚇到了。可見他性格中有一種剛烈火爆的脾氣,也是看著學校一直都沒有真正改革,而有一種不如歸去之感。

FB您所分享的《克拉馬對克拉瑪》電影中有一場爭執發生的時候,達斯汀霍夫曼憤而用力甩開桌上的酒杯那個動作.....


我想這些種種的因素加起來,他似有一種時光虛度,晚來覺學,而又對建國恨鐵不成鋼之感,又屢屢遭到黑函攻擊,以及他有意告訴教務長應該努力辦好自己的業務。所以用了這麼一個激烈的方法,恐怕讓教務長感受特別深刻。事實上教務處這一年李主任上任是一個出現不少狀況的單位。

這是這兩天所觀察到的現象。

今天早上在車上特別又想起了楊祖漢老師在八月份《鵝湖》那一篇對朱子重新詮釋那樣的一種新取向,而隨著10月的研討會報告越來越近,從楊老師這篇文章可以做一個很好的起頭。這也是今天想的。

到中午又意外跟楊孟霖同學聊天,他提到數學的極限的問題,跟史作檉先生的解釋非常接近。我為他感到高興,因為這一方面我還是第一個有機會跟建國的同學談到一個很不尋常的話題,因為極限對我有極其深刻的意義。顯然他也略懂其中的含義。

我並跟他說科學的起源恐怕主要是來自於人類承認自己是處於一個大多數時候「無知」(Ignorance)的狀態。

至於對於意識形態的問題,建議可以不如去看看上個世紀巴勒斯坦學者薩依德他那本《東方主義》。在維基百科有非常清楚簡單的解釋,有助於我們對不同的文化傳統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想像,而不能夠站在過去的華夷之辨,或者現在的美國中心主義思想來看一些亞非國家。這也是「我者與他者」之對話、溝通的目的。

《東方主義》是一本有關歐美如何看待中東、阿拉伯和伊斯蘭世界的兩百年學術傳統的權力與想像力的研究。薩依德以葛蘭西的「文化霸權論」及傅柯的「知識 / 權力論」為其論述的基礎,將東方主義者在全球性的網絡中,所建構的西方殖民勢力對東方世界權力的支配、知識再生產之霸權架構、殖民與被殖民者、西方與東方之不對等權力關係及主奴式的霸權體系一一展演於前。他進一步分析西方對伊斯蘭世界及近東研究的東方學文本與作者,主要內容從殖民的政治建制、東方學專家的學術生產事業、與有關文學創作和通俗報導方面,來釐清剖析西方對東方的東方化想像與現實東方的差異。(取自博客來網站)

  

下午三點後,他還是又找到了我,我們又聊了一個小時,並終於有達到一個共識,那是對於國家認同的共識。這也是很不容易從他這位喜歡發問同學口中自己最後在交談過程中所自己(與我共同)逼顯出來的答案。

最後今天因為他談到他曾有意識到某一些巨大,而他無法理解,或表達的對象經驗,並讓他百思不得其解,還送到醫院治療一段。他問我這種經驗到底是什麼? 我只能告訴他那大概就是在「已知」跟「未知」之間所遇到許許多多突然間湧現出來的疑問。

所以我突然想到《論語新解》中有一段注文(「既非言辨思議所能盡,而言辨思議亦無以超其外」)可以幫助他解決這個問題的一部分。但我一時間沒有辦法用口語表述出來,就把它從摘錄出來,寫在今天的部落格上。這兩章注文很美與宛如逼近對「聖哲」極限般的詮釋:

7-23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ㄇㄡˇ)也。」

孔子提醒學者勿儘在言語上求高遠,當從行事上求真實。有真實,始有高遠。而孔子之身與道合,行與學化。其平日之一舉一動,篤實光輝,表裏一體,既非言辨思議所能盡,而言辨思議亦無以超其外。此孔子之學所以為聖學。孔子曰:「默而識(ㄓˋ)之」,其義可思矣。

還有這一章:

5-25顏淵 季路侍。子曰:「盍(ㄏㄜˊ)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ㄐㄩ)馬,衣(ㄧˋ)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ㄈㄚ)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子路徒有與人共之之意,而未見及物之功顏淵有之,而未見物得其所之妙孔子則內外一體,直如天地之化工,然其實則只是一仁境,只是人心之相感通,固亦無他奇可言。讀者最當於此等處體會,是即所謂志 之志,學 之學。

摘錄這兩段就是表示錢穆先生有意識到這麼一個極其困難與難以表達的問題,而他的文字卻給能我們一種極其可能逼近的描述。

又讀完這段話之後,突然想到,那莊子的境界又算什麼呢?

這也是讀這本書的另外有一個好的發現。以前也常讀到這一段話,但很少去比較其他人,像莊子、老子,甚至宋明儒者這些喜歡做哲學思考,談萬物一體,天人合一的理學家們,甚至喜歡講一些深奧心性與瞬間頓悟,一念成佛、立地成佛、己身成佛那種近乎禪宗體悟的儒家學者。

因為顯然在我現在看起來,都不如《論語新解》中錢穆先生對孔子詮釋,來得更讓我很明顯看到這本書絕對絕對是他研究中國學術思想史之後才對孔子這個人所下的最終詮釋與判斷。

所以這本書的重要又再一次的證明。

這是今天的部落格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電影《孔子決戰春秋》的成就--一個偉大之溯源與再現

歷史需要追求「視域融合」:當「中華」遇見「民國」與當「民國」遇見「中華」

宮崎駿的四部紀錄片的感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