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之春》的時代寓言

 









今天早上把昨天所寫的一小段感言再加以修正。這是因為感受到文學藝術的推演與描述對比於抽象感思的道德法則,才更符合人性的真諦。


但創作者的感思正像是一張灑向大海的魚網,並知道這一張魚網是多麼的有限甚至渺小,但依然窮一己之力,對無盡的世界,做一種看似徒勞的創造性結構的構思與努力。

於是,突然想到於關鍵年代1948年費穆所拍的《小城之春》,竟然在2002年由王田壯壯為何又重拍一次?

兩部電影相隔半個世紀,舊片重拍,當然會加了新意。這是我2012年從本片領悟了高達美詮釋學當中的「時間間距」以及必然的「衍義」。

不過《小城之春》的人物只有四個人(加小妹),卻可以突顯當代中國在新(自由開放)舊(保守破敗)之間最主要的衝突畫面。女主角玉紋正好夾在中間,左右為難。

這麼說起來,或許這才是這部電影最重要的微言大義,並正好到今天早上才第一次領略到。

而這種新舊衝突也出現在台灣的歷史。









也一定是田壯壯借本片表達在21世紀初所回顧中國大陸這一路所產生的巨大變遷。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電影《孔子決戰春秋》的成就--一個偉大之溯源與再現

歷史需要追求「視域融合」:當「中華」遇見「民國」與當「民國」遇見「中華」

宮崎駿的四部紀錄片的感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