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24的文章

《晚學盲言》 【德性行為修養之部】五五、 心之信與修--天常在,群常在,斯心亦常在,惟有志者能信之修之

圖片
  心猶天,豈不天亦當修。 五五、 心之信與修 可今人不信己心,又如何信他人心,當更不信古人心,如孔子心。孔子自信己心,由於信他人心,更貴在其信古人心。古人心猶能通於今,此則更可信。孔子信而好古,敏以求之,學不厭教不倦,乃成其為孔子。 道即此生命之大全體。德即此道之得而存於己,仁即此道之通而達於人。據德依仁,是為道德人生。藝即此心兼及物,使此諸物亦能會通和合而納人人群之大生命中,與之俱化始為藝。 文學亦一藝。人生不能離此物世界,又何得無藝。實則道德乃藝術之至高,而藝術乃道德之至精。中國傳統人生當亦以道德與藝術合一並稱,非道德即不成其為藝術,非藝術亦不成其為道德。道德藝術皆由人心來,故中國人言人生必言心,與西方人言靈魂大不同 。 余上所述,乃盡從余之讀中國古書來。古人心藏在文字中,余從文字中檢得,非一種藝術人生乎?故此一番心,只是檢不到,卻非不存在。其實天常在,群常在,斯心亦常在,惟有志者能信之修之。此乃一種道德人生。但亦有步驟,有規矩,此又為一種藝術人生禮樂人生。 但此心之信,乃由此心之修來 。 心猶天,豈不天亦當修 。 ( 一 ) 中國文化重和合,西方文化重分別。中國文化重全體,西方文化重部分。中國文化重向內,西方文化重向外。故中國人貴通,西方人貴專。 孔子曰 : 「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每線必有兩端,其中則指線之全體言,非指兩端各折其半之中間一點言。 莊周引名家言 :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一線取其半,猶存其半,故云不竭。西方幾何學重點,由點成線,由線成面成體。線有長,面有寬,體有厚,點則無長無寬無厚。但天地間何來有此物,故西方人言 : 真方真圓,只在天上,不在人間。分之又分必如此,一切皆成為虛無。中國人則認點在體之和合中,體則可萬世不竭。 人生有身,心所附著。身有五官、四肢、百骸,乃有視聽活動作為。西方人信靈魂, 靈魂無身,則無視聽、活動、作為可言,當僅有一存在。一如幾何學之無長、無寬、無厚之點 。抑且靈魂疑當無男女。否則億兆斯年,天堂雖廣,何得容此無窮之生育。 故靈魂乃各自獨立,互不相通。其高處有上帝,當亦一靈魂,對其他靈魂無主宰無管理,僅有降論,靈魂無反抗無逃避。但降謫塵世,又分亞當、夏娃,則無理可說 。凱撒事凱撒管,上帝亦不過問。世界末日,亦若固然。 上帝於塵世之無情,實堪驚詫 。 但累積兩千年,塵世人日夜禱告懺悔,上帝無頭

《晚學盲言》 【德性行為修養之部】五二、情與欲--欲必以外物為滿足。物無窮,則欲亦無窮。情則相通互足,相愛相敬,至和且樂,乃始為人生康莊大道所在。

圖片
  五二、情與欲 西方人信有靈魂,遂生宗教。又在科學、哲學上皆主身心兩分,故哲學上有唯心、唯物論,科學上有生理學、心理學。然西方科學言心理學,實多偏在生理。心之一切作用,皆從腦部求之。 孔孟莊老之腦,若經解剖,宜與其他人腦無大不同。而其心則大不同,則又何說以解。中國人之於身心,每不過分作分別看。心在身而為之主,如國之有君,而君亦不離於其國。無君不成國,離國亦不為君,大體如是。 《莊子·齊物論》,「 南郭子綦隱機而坐,嗒焉似喪其耦 。」人與人相處為耦,而此處耦字,則不僅指人與人言。下文 : 「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身如槁木,則喪其心。心如死灰,則喪其身 。 則此處乃謂心與身相耦成我,喪耦即喪此心與身之相耦。故曰 : 「吾喪我。」我即此身心之相耦。 心必接於物而見。身亦物,苟無此身,又何由見此心。《莊子》曰 : 「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是亦近矣。此可指自然與人生言,亦可指身與心言。慧可問達摩安心術,達摩答,「將心來,與汝安。」慧可悟,離開事物,心何可得。達摩面壁,已離開了外面事物。目不見色,即如無目。耳不聞聲,即如無耳。耳目俱無,則已失去了此心之大部分。伊川瞑目閒坐,不知門外雪深,不知兩弟子侍側,此所謂心不在焉,則 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不視不聽,又何見聞之有 。儒釋道三家,皆有打坐工夫,主要即在 喪耦喪我,即以求深處之真我。 中國為人本位文化,重要在人與人相接相處。普通人皆從此相接相處中見心,而儒釋道之深處,則求於 不相接不相處中見心 。其先原人時代,主要在與物相接。及其有家洞居,主要乃在人與人相接。人與人相接相處,乃有中國人所謂之人倫大道,亦即是中國之人生哲學。此處乃見有人心。 惟人與人相接相處,千差萬別,有難有易。最親切,最接近,則最難處 。夫婦人倫之始,朝夕相處, 長時相接,而求能百年和好,成為佳耦,此實最難 。西方人言自由戀愛,十萬人一都市,成年未婚之男女,各可達萬。萬中擇一,此自由即不易。 僅從少數幾人中偶而相值,則僅乃一極有限之自由 。又主自由離婚,則見夫婦相處久安之難。 其實自由戀愛易,夫婦相處難 。西方人又以結婚為戀愛之墳墓。中國人則夫婦求如雎鳩,求如鴛鴦,雎鳩鴛鴦僅乃一生物,可 以人而不如禽乎。則最難亦即是最易之至矣 。 有夫婦乃有父子,已成隔代。能不生代溝,父慈子孝,代代相傳,家祚永隆,事似不易。但慈以

《晚學盲言》 【德性行為修養之部】五一、公私與厚薄--明白言之,可謂今日國人內心之所好,已無一己之私,而盡屬天下之公。而其將日趨於薄於偽,亦可不待有爭矣。

圖片
  五一、公私與厚薄 中國人言社會,首要在其風俗。俗因地而殊,風則隨時有變,而風尤重於俗。余少時讀曾國藩 《原才》篇 ,開端即謂 : 「 風俗之厚薄奚自乎 ? 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 。 」 此謂人才興於風俗之厚,而風俗厚薄則源於一二人之心之所向 。 每喜其持義之高 ,而近百年來國人則少言及此。 西方小國寡民,地區已狹,疆域不寬。一國之內,風俗可以無相異。故其言社會,乃不重言風俗。即如英倫三島,有英格蘭,有蘇格蘭,有愛爾蘭,風俗各異,但亦無大相殊,習以為常,不再重視。如何移風易俗,西方人似少措意及此。此亦中西文化相歧一要端。 故風俗厚薄之辨,西方亦無之。 商業重廣告宣傳,務向外不向內。宏揚宗教亦重向外。政治則多結黨羽,亦主向外。專重外則方向多而內容變,其心不安不定,不能積,亦不厚。亦可謂之為無情。 中國人則事事必求向內,一心一意,貴其情厚。 嘗聞民初北京大學聘馬一浮任教,一浮以「禮有來學無往教」七字拒之。一時群護以為不合時宜。其實中國傳統學風正如此,乃尊師重道之禮。 近代則以教育為職業,宜其不相合 。佛教東來,中國高僧率隱居深山佛寺中。行腳僧可以持缽沿門乞食,但非沿門宣教。此則仍是中國風氣。 至於政治更少宣傳。即觀歷代帝皇詔令可知。中國各種文體,惟詔令最貴簡要,不主繁文浮辭。儻詔令不厭詳 濱 ,則必增群下之輕視與反感,更又何可宣傳。此亦見中國風氣之一端。 中國人移風易俗,主要樞機在一二人之心,更要者,其心若只為己不為人。果行育德,是謂修養。換言之,若只為私不為公,而人自嚮往,風俗亦自見轉移 。 即以學術思想言,先秦諸子中,儒、墨、道三家最大。 墨家似乎重向外,重宣傳,而墨家終於最不傳 。莊老道家最尚隱,最不重宣傳,而在諸子百家中,除儒家外,其傳乃最廣最久。儒家居墨道之中間,即所謂有來學無往教者,而其傳乃最大。即觀其傳授方術之不同,亦可徵其內容之有異矣。 儒家言孝弟,豈非僅一身一家之私。然人心所同,至私即大公,故曰 : 「孝弟為仁之本。」   中國人言德,必據私言。行其德,感其德,皆在私。非私不成德 ,德之厚,即易得人心之同情。 墨家主兼愛,視人之父若其父,同視天下為一家,豈不大公無私。然必分而薄。故無私即無公,捨其私而為公,轉不易得公眾之同情。 故墨家雖明辨暢論,而踐履篤實,又黨徒團結,自鳴以大善,其宣教之人,遠勝於西方之耶穌,但不三百年,戰國末即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