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2月, 2023的文章

什麼是做為自然與人文之間最強大的介面與連結

圖片
昨天在寒冷中於 207 教室上 2023 年【歷史與影像】最後一次 課程,我把歷史通識四層次同心圓圖加以解釋,一共花了一整堂課時間,比較充分完備解釋博雅二、三課程歷史通識這四個層次的基本思考。 在第一個同心圓核心處,我給的描述是,人、人心、人性、自由與群己。這裡其實核心的觀念是孔子《論語》的「仁」作為最核心所在。 人就是「仁」,有「仁/人」,就有仁人/心、仁/人性,仁人/德,有仁,就有人「為己」之自由,就有仁的群己的關係。 因為孔子的「仁」是具有強大擴散、貫穿的一股巨大能量,是內蘊極深、穩定與不斷生長的一股能量/力量,所以可以作為歷史通識最核心的人文精神之所在。 正好日前看了這兩年來物理學界關於「量子糾纏」的影音,與因自己無法用物理學、數學去證明量子糾纏,卻可以在人文世界裡,把孔子的「仁」加以解釋,放在自己、與人與人之間,或者群己之間,而形成一種相互關聯,互為整體的一個強大的生命結構體。當中自然有所謂的連結或者是糾纏。 在我看「 糾纏 」兩個字的翻譯應該比連結更深入,但無非說明量子世界其實是一種互為影響、交互作用、共同存在的一個整體。 這裡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原來自然的世界竟可以跟人的世界是有相互共通的原理存在。如果用人文世界裡最重要的「仁」的原理當中的如感動、感思、感受、感覺、感知、感應、感發、感情,就可以體會王陽明南鎮看(智的直覺)花(人與花同/共在)的心學洞見。並最早在《論語》中孔子所「我欲仁,斯仁至矣」,以及孔子提到「未之思也,何遠之有」。仔細看, 孔子其實是站在人的最高維度談桃杏之核之仁,所謂仁者安仁、求仁得仁、智者利仁。如錢穆先生指出 : 仁者,處己處群,人生一切可久可大之道之所本。仁乃一種心境,亦人心所同有,人心所同欲。桃杏之核亦稱仁,桃杏皆從此核生長,一切人事可久可大者,皆從此心生長,故此心亦稱仁。若失去此心,將如失去生命之根核。(錢穆先生《論語新解》里仁篇) 故上述仁這種思念、感通之力,可以無遠弗屆,穿越形體空間的限制,而此「思」正好就被《文心雕龍》「神思篇」給繼承並發揮。   甚至在第二堂課的時候,在播放完自製影音電影百選第二部 ( 從 200 年到 2023 年 ), 之後就選取《浩劫餘生》當中主角跟威爾遜(Wilson)「籃球」所產生的那一種人與物的糾纏,並竟可以發展到如此歷經生死患難深切互為一體的情感關係,或者像是介紹宮崎駿《

自然與人文之間

時間就是宇宙星系,而你就是太陽 你有想過,時間也可以是一個「宇宙星系」嗎? 透過不同的維度觀照時間,時間不再只是一條線,而是一個星球,一個宇宙。而如同星球不斷擴大,當有人進入你的時間,就像這個星系多了一顆公轉自轉的美麗星球。 這就像 STAR JEWELRY 品牌的經典元素日月星辰,太陽象徵著生命力,星星和月亮代表著希望和心願,一起探索更多有趣的閃耀時光。 今天早上把昨天上課第一堂所及幾個重要內容與簡要部落格之書寫再作整理,用口述的方式,  希望把自然與人文之間 ,配合昨天上課的內容(例如從量子世界的糾纏、到人文世界的「未之思也,何遠之有」、到「神與物游」、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到南鎮看花,做更緊密的闡述。可見牟宗三先生推崇王陽明心學不是沒有道理的。可見錢穆先生於《論語新解》發揚孔子那一種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的精神達到渾然忘我一體的境界,是多麼重要的洞見。故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議題。也是通識教育很重要的所在。 即便就在第二堂課簡單的電影表達當中,例如《浩劫餘生》主角與威爾遜「籃球」之間的連結或者糾纏。  以及《神隱少女》  當中最終讓記憶復甦的少女與白龍「河神」重新結合,完成旅程的隱喻。乃至今景《千年女優》當中雪地意外救了一位受傷的畫家,竟然促使激發她一生矢志不移的追尋。乃至《美麗境界》裡的最後納許闡述了他對邏輯、數學、理性最終的發現,竟然是「愛的神秘方程式」。那促使了納許得到諾貝爾獎的成就。那促使了納許知道他這個人存在( I am )的最根本意義。那也是他所有一切的根本  。 還有像是  《愛的萬物論》也屬於這樣的(以愛貫通科學與宗教)表達,或者是《星際效應》(引力與愛)也是。可見自然與人文之間的關係已經進展到一個前所未有難以想像的密切關聯的所在。 那在歷史人文的世界裡,當今世界依然處在意識形態的衝突,與不斷在矛盾之中製造衝突,乃至於戰爭的現實狀態裡,又是多麼  違背自然與人文共同緊密依存的原理。 這篇 錢穆先生《中國思想史》序言 ,愚已讀了十多年,次數不計,然一直似懂非懂。說似懂是該文可以說容易理解。說不懂,是因為雖然知道錢先生一直挺立在中西交流門戶的第一線上迎接各種的挑戰,但也因此而毀譽參半,並深知能一直挺在中西交流門戶者,非得其人要有極其驚人的體能、氣魄與立志不可。 更重要的是,需要有無比巨大胸襟的才學與氣度與積力,尤其是提出近乎結論般的分判

歷史通識教學課程的四層次

圖片
  今天在 207 教室【歷史與影像】帶入課程架構四層次。 尤其補充張瑞雄教授「量子糾纏」 ( quantum entanglement ) 議題,並轉以自己所學、轉述的方式表達第一層之 「 群己 」 。 並舉如以王陽明先生游南鎮,一友指岩中花樹問曰 : 「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 ? 」 先生曰 :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此為心外無理、心外無物之說。 並神來一悟突然想到 《論語》 子罕 : 「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子曰:「 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 翻譯 : 《詩經》上說:「唐花開,翩啊翻啊地搖動著。我心豈不想念於你呀!但我們的居室相隔太遠了!」先生說:「只是沒有想念吧!真想念就近在心中,還有什麼遠的呢?」 [p262-263] 《 論語新解 》 詮釋為 : 此章言好學,言求道,言思賢,言愛人,無指不可。 中國 詩妙在比興,空靈活潑,義譬無方,讀者可以隨所求而各自得。而 孔子 之說此詩, 可謂深而切,遠而近矣。仁遠乎哉,道不遠人,思則得之,皆是也。 又聯想於《文心雕龍神思篇》有云 : 古人云 ∶ “ 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 ” 神思之謂也。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雲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為妙,神與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氣統其關鍵;物沿耳目,而辭令管其樞機。樞機方通,則物無隱貌。 翻譯 : 古人曾說: “ 有的人身在江湖,心神卻繫念著朝廷。 ” 這裡說的就是精神上的活動。作家寫作時的構思,他的精神活動也是無邊無際的。所以當作家靜靜地思考的時候,他可以聯想到千年之前;而在他的容顏隱隱地有所變化的時候,他已觀察到萬里之外去了。作家在吟喔推敲之中,就像聽到了珠玉般悅耳的聲音;當他注目凝思,眼前就出現了風雲般變幻的景色:這就是構思的效果啊!由此可見,構思的妙處,是在使作家的精神與物象融會貫通。精神蘊藏在內心,卻為人的情志和氣質所支配;外物接觸到作者的耳目,主要是靠優美的語言來表達。 簡言之,形散神聚。 並以杜甫戲為六絕句最後兩句「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吾師」。 解釋課程架構四層次最外層之「批判」一詞。 第二堂選擇影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