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24的文章

《圓善論》頁256-335

圖片
  第二節 無限智心一觀念將如何被確立 ? 第三節 圓教將如何被確立 ? 佛家之圓教與圓善 第四節 道家之圓教與圓善 第五節 儒家之圓教與圓善 第二節無限智心一觀念將如何被確立 ? 無限智心一觀念,儒釋道三教皆有之,依儒家言,是本心或良知;依道家言,是道心或文智;依佛家言,是般若智或如來藏自性清淨心。 這都未對象化而爲人格神。凡此皆純自實踐理性言,毫不涉及思辨理性之虚構。 然則此無限智心將如何被確立耶 ? 以下試分別依三款之途徑予以詳明之展示。 儒家的無限的智心由孔子之「仁」而開示。 仁所以能被引發成無限的智心是由于孔子所意謂的仁之獨特的基本性格而然。孔子之言仁主要地是由不安、 不忍、憤排不容已之指點來開啟人之真實德性生命。中間經過孟子之即心說性,中庸易傳之神光透發 ————— 主觀面的德性生命與客觀面的天命不已之道體之合一,下居宋明儒明道之識仁與一本,象山之善紹孟子而 重言本心,以及陽明之致良知 ——— 四有與四無並進,劉蕺山之慎獨 —————— 心宗與性宗之合一;經過這一切之反覆闡明,無限智心一概念途完全確立而不搖動,而且完全由實踐理性而悟入,絕不涉及思辨理性之辯證。 我以前于心體與性體 第二册 講明道之 識仁篇 中會對于孔子之仁作一貫通的綜述,今錄于此以作 理解之規範 。 仁體,仁理,仁道,或仁心 ,此四詞通用。「識得此理,以 誠敬 存之而已」,此是說仁為理,故可曰仁理。「此道 與物無對 ,大不足以明之」,此是說仁為道,故可曰仁道。「萬物皆備于我」,「蓋良知良能元不喪失」,此是就心說仁,故可曰仁心。下第七條「學者 識得仁體 ,實有諸己,只要義理栽培」,此是說仁體,仁即是體。仁體,依明道之理解,首先是人人俱有,而亦遍體一切而「與物無對」者。故曰「仁者 渾然與物同體 」。此言與天地萬物為一體, 渾然無物我内外之分隔,便是「仁者」底境界 ,亦就是 「仁」 底意義了。「同體」 是一體之意 , 不是同一本體 。由「仁者渾然與物同體」來識仁體之實義。此句用佛家詞語說,是以 人 表法,以「仁者」之境界表 「仁體 」之實義。目的本在說 仁 ,惟藉 「仁者」 之境界以示之耳。故下即繼之云;「義禮智信皆仁也。識得此理, 以誠敬存之而已。 」又云;「此道與物無對,大不足以明之」。此皆是說 仁體、仁 理、或仁道 之自 身,重點不在說「仁者」。惟「仁者渾然與物